「暴風雪」號太空梭沒有發動機比美國太空梭更牛!
從起飛到退役文/張曉軍「暴風雪」號太空梭是原蘇聯生產的太空梭,其外型酷似美國的太空梭,都擁有後掠式三角翼、長長的有效載荷艙、大型垂直尾翼。「暴風雪」號的設計要求是可使用100次以上,能夠將30噸有效載荷送入200千米高、傾角50.7度的地球軌道;標準機組成員4人,包括正副駕駛員各1名,另有2名從事艙外活動和其他領域研究的太空人。在「暴風雪」號太空梭上要能夠進行複雜的軍事研究,抵抗敵對國家的軍事活動也是「暴風雪」號的設計任務之一,同時研製「暴風雪」號的目的還有研究美國的航天技術以增強蘇聯的實力。「暴風雪」這個名稱只是俄版太空梭的1號機的名稱,不是太空梭本身的名稱,實際上蘇聯的2號機的名稱就是「小鳥」。「暴風雪」號太空梭內沒有主發動機,幾乎完全依靠「能源」號火箭助推器;「能源」號火箭全部為液體燃料並有故障防護裝置,防止意外事故;太空梭貨艙尺寸稍大於美國太空梭,其重量又輕,可運送更重的有效載荷。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研製了「太空梭」軌道飛機,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太空梭。這一時間,蘇聯也開始製造自己的「太空梭」,即「暴風雪」號太空梭。經過各種各樣的曲折之後,蘇聯終於在1988年成功的發射了1號機「暴風雪」,太空梭「暴風雪」是被巨大的運載火箭「能源」送往預定高度的,之後環繞地球2周後平安地在拜科努爾航天基地的跑道上自動地著陸。順便說一下,到現在為止能夠做到這麼大的太空船完全自動地在地面跑道上精確著陸只有蘇聯而已。後來,蘇聯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航天計劃撥款急劇減少,於是「暴風雪」號的第一次太空飛行也就成為最後一次,這一系列承載著蘇聯人航天夢想的太空梭也就成了「多餘之物」。
在那次發射成功後,美國就猛烈地批評認為「暴風雪」是盜用了美國太空梭的技術。實際上「暴風雪」只是外表和美國的太空梭幾乎一樣,但內部卻完全用是另一種設計方法開發的。現在認為蘇聯盜用美國的技術來開發「暴風雪」的人已經幾乎沒有了。這是因為:首先,「暴風雪」從主引擎開始就採取了和美國太空梭完全不同的方式。美國的太空梭現在看起來很普通,但當初開發時採用的是世界最先進的分級燃燒循環的液體燃料引擎,採用的是燃料由外部燃料箱供給太空梭本身的引擎來燃燒這種複雜的結構。相對的,「暴風雪」本身沒有裝備用於推進的引擎,而是利用巨大的「能源」運載火箭的推力來脫離大氣層。 其次,更為不同的是大氣層再入後的著陸方法。美國的太空梭並沒有裝備用於著陸的引擎,著陸時只能依靠滑翔飛行,而「暴風雪」裝有2部小型引擎,在著陸時有相當自由度來對著陸進行控制(所以能夠通過在地面上的遙控操作來進行自動著陸這種絕技)。
雖然這些基本設計和美國的太空梭完全不同,但外表卻驚人地相似,真是不可思議。蘇聯和美國的2種太空梭,究竟哪一種更為優秀?首先由於蘇聯的「暴風雪」本身沒有安裝火箭引擎,所以結構可以更為簡單,相對的由於發射時100%的依靠一次性的「能源」火箭的推力,單純地考慮的話可重複利用的部分比美國的太空梭少,但是,多次發射的話可以攤薄「能源」火箭的成本,最後總成本反而可能會比美國的低。蘇聯光這種太空梭的驗證機就開發了4架,發射成功的驗證機1號「暴風雪」並不是量產型,只是用於測試的機體,所以沒有安裝機組乘員的生命維持裝置和手動操縱裝置。但這樣的機體能夠一次生產多架,說明了這種蘇聯的太空梭本身的開發成本和美國的相比恐怕要低很多。所以如果美國能夠利用像蘇聯的這種太空梭的話,可能會使有人宇宙開發更進一步。 來源:www.wanhuajing.com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