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至楨/《數位30雜誌》能否帶動台灣媒體轉型的效應?
▲《30雜誌》尋求轉型,給讀者的一封信。 大 中 小 12年又九個月,相當於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中,正準備步入青少年的階段。叛逆、看什麼事情都有意見(包含自己)、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勇於接受挑戰等等,這些現象都是屬於這個年紀才會發生的生命特徵。這是一種「重新尋求自我」的過程,是一種由兒童過渡到成人所必經的轉換階段,目的在於測試個人能耐限度、打破依賴心結、建立新的自我。從原本單純性的學習,轉變成另一種冒險式的體驗,從此年輕的生命開始有了不同以往的蛻變。《30雜誌》創刊發行至今年底,正值12年又九個月,就在十月底,雜誌的官網上發出了一封名為「30迎向數位化,給讀者的一封信」的公告。鄭重宣示,自明年1月1日起,實體雜誌將正式消失,轉型為以全數位內容呈現的新雜誌型態。我並不知道《30雜誌》的經營團隊是基於什麼樣的因素考量,做出如此重大的轉型決策?但我卻不得不對這個經營團隊所做出如此果斷的決策,抱以熱烈的掌聲。因為他們正在做一件正確的事,儘管這個決策過程是痛苦的,改變道路是艱難的,結果依舊是未知的......回顧台灣媒體近十多年來所面對的衝擊,其中又以「平面媒體」首當其衝,多份全國性的大型實體報紙,早已不堪虧損而紛紛停刊(自立晚報、中時晚報、民生報、中央日報)。過程中,相信這些平面媒體都一定曾想方設法,尋求繼續存活之道,但為何終究難逃停刊之命運!而剩餘存活者,則是慘淡經營,尚無法在既有的平面經營思維中,找出新的獲利模式,亦不知何日將會步入停刊的後塵!如今我們或許可以從《30雜誌》毅然決定停刊實體雜誌,全面轉型為數位媒體的決策中,找出些許的問題與答案。
一、首先我們必須先確認市場對媒體存在的必要性,是否依舊存在?儘管傳統媒體在近二十年中,因網路的快速崛起,以及內容格式全面數位化的衝擊,的確嚴重的改變了傳統媒體原本的製造、生產、行銷以及業務營運的模式。但是,對於消費端而言,消費者並沒有因為媒體業者所遭遇的這些變化,而影響他們每日持續獲得資訊內容的慾望與必要性。對消費者而言,這一切的變化,改變的是獲取資訊內容的方式、閱聽的載具,以及更經濟的消費條件。正因為如此,反而是擴大了消費者獲取資訊內容的需求性。從原本的定點、定時,以及固定工具,變成了Anytime、Anywhere、Anyway皆可獲得。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