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的臺灣之光! 珍珠奶茶抓住美國人的胃






如果你開啟 Yelp,搜索一下舊金山地區的奶茶,會得到 512 個選擇。類似的情況也適用於紐約(519 家)和洛杉磯( 2095 家)。在 Buzzfeed 中搜索 「Bubble Tea」 或者 「Boba」,能找到很多資訊,關於奶茶的做法、小測試等。考慮到 Buzzfeed 的受眾,這也從側面說明:奶茶早就不侷限於亞裔的消費者了。其實美國人對奶茶並不陌生。紅茶拿鐵、抹茶拿鐵早就進入了咖啡連鎖如星巴克,甚至是小眾咖啡館的飲品單中。但是從製作方法來說,這兩種奶茶更像是意式咖啡的變種,而不像臺式或者港式奶茶的做法。

那些我們比較熟悉的奶茶飲品連鎖店都開始涉足美國了,包括快樂檸檬、都可和貢茶等。這幾家連鎖都是先在華人密度比較高的紐約、洛杉磯、舊金山等城市開店,然後再進入其他區域。



這些涉足美國的奶茶連鎖品牌中,不乏一些成熟的企業級選手,比如日出茶太。它在全球共有一千多家門店,母公司六角國際在臺灣上市,最高估值有 7150 萬美金。他們在美國有 8 家店。日出茶太還把分店開到了美國一些中小城市,比如邁阿密和明尼阿波利斯。好像奶茶真的越來越受歡迎了。

人們為什麼會喜歡喝奶茶呢?或者說,奶茶這個產品自身的優勢在哪?


相較於臺灣品牌,誕生於美國本土的奶茶店 Boba Guys 做得更美國化、更時尚

一家「高階」連鎖奶茶店 Boba Guys Inc 的創始人 Bin Chen 在接受 Quartz 採訪時說:「跟咖啡相比,奶茶的變化和品種更多。而且茶中的咖啡因吸收比咖啡中的要慢。一些人更習慣於喝奶茶。」奶茶另外一個優點是口感層次豐富,除了奶茶之外還有珍珠、仙草凍等。這家公司在紐約和舊金山都有分店。

雖然美國的奶茶店的確變多了,但是規模遠遠不能和星巴克、Dunkin Donuts相比,二者在全美分別有 1.3 萬和 8000 家店鋪。而其他茶飲連鎖店也在擴張中:星巴克旗下的 Teavana 有 311 家分店;另一家總部在芝加哥的 Argo Tea 開到 36 家店鋪了。在這些競爭者前,奶茶店還只是散兵遊勇。

其實從硬體上來說,奶茶店的規模化並不難。他們有標準化,十分規範的製作流程。而且製作一杯奶茶的速度遠比手調咖啡要快。總結來說,擴張加盟經營的門檻更低。

但問題是,作為一個有咖啡傳統的國家,人們願意把喝咖啡的錢和時間轉移到奶茶上來嗎?有什麼辦法能讓人們換口味去喝奶茶,然後留住這些人的心呢?

也許奶茶店可以和印度拉茶學學經驗。拉茶(Chai Tea Latte)可以說已經深入了美國的大街小巷,連鎖店包括 Coffee Bean & Tea Leaf 和 Peets Coffee 都銷售拉茶。它還常駐在不少美國咖啡館的飲品單上。拉茶的進一步流行和名人效應分不開,星巴克請來了 Oprah Winfrey 來代言自己的拉茶系列。


星巴克創始人 Howard Schultz 和 Oprah Winfrey

奶茶也可以學中餐在美國的發展軌跡。隨著移民、留學和旅行的華人變多,中餐才慢慢開始變多甚至出現連鎖規模化(出現了 Panda Express 這樣的快餐連鎖)。奶茶店鋪 80 年代才獨立成為一種商業形式,另外它的顧客群體也更年輕,所以發展成規模估計還要一些時日。在這種模式下,奶茶店可以寄望於亞裔消費者帶動其他族裔的潛在顧客來嘗試這種「新飲品」。不過,能否留得住這些客人可說不定了。

「就像把美式橄欖球引入歐洲;把《星際爭霸戰》介紹給星戰粉絲一樣。」 上文提到的Boba Guys 的老闆承認,讓奶茶進入美國日常主流飲品挺困難的。



美國人的消費習慣和口味應該才是能否打進美國市場的關鍵,
或許可以試試巨無霸杯或來個咖啡珍奶之類的~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