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腸癌發生率世界第一 醫籲遠離腸癌從3方向著手
身邊親友有人罹患大腸癌嗎?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2015年國人十大癌症資料,大腸直腸癌連續10年蟬聯榜首,是最多發生人數的癌症種類。醫師表示,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堪稱是世界第一了,如果不想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不妨從3個方向著手,重建腸道的健康生態。
大腸癌,過去一直被認為是西方國家的好發疾病,但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攝取太多高熱量、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加上前幾年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例如:三聚氰胺毒物、餿水油事件、塑化劑、毒澱粉等,腸道長期受虐,難免會生氣,因而出現各種發炎症狀甚至癌化。
如何腸保健康、避免腸道癌化呢?在《身體不健康,腸漏先知道》一書中,肝膽腸胃專科醫師何兆芬提到,應從「菌叢生態平衡」、「腸道蠕動正常」和「膽酸代謝路徑正常」等3個機轉方向著手。
1.菌叢生態平衡→適度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除了遺傳因素之外,目前高油脂、高熱量、低纖維飲食型態也是公認的大腸癌危險因子。不當的飲食習慣會造成腸道菌叢失衡和慢性發炎,導致腸道屏障受損,而腸道菌叢失衡、身體慢性發炎和腸道屏障受損間的關係,彼此連動,只要其中1個狀況出現,就容易引發惡性循環,久而久之便形成大腸癌。
適度補充益生菌,有助腸道恢復到菌叢平衡的狀態,進而預防大腸癌。
研究發現,健康者的腸道菌叢是平衡的,而大腸直腸癌病人有腸道菌叢不平衡的情況,以發炎性大腸疾病患者為例,其腸道中的厚壁菌門和梭狀菌門相對較多,因此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也比較高。
因此,想要預防大腸癌上身,就應該盡速矯正菌叢失衡、腸道屏蔽受損和發炎反應的惡性循環。何兆芬醫師建議,適度藉由益生菌、益生元甚至菌種的移植,讓腸道恢復到菌叢平衡的狀態,維持腸道菌叢的健康,進而預防大腸癌。
2.腸道蠕動正常→每天攝取足夠的纖維
現代人常有便祕的困擾,不是1星期排便少於3次,就是常常排便要很用力、大便硬得像羊屎,或是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等。造成這樣的情況,除了原發性蠕動異常、部分藥物或疾病引起、缺乏運動、壓力和焦慮等之外,較常見的便是「飲食缺乏纖維」,因此,臨床在衛教便祕患者時,都會先建議增加食物中的纖維攝取量,以促進腸道的蠕動正常。
何兆芬醫師表示,纖維質是「益生元」的一種,分可溶性纖維與不可溶性纖維,建議一般狀態下,每天飲食所含的纖維中,約1/3是可溶性纖維,2/3屬於不可溶性纖維。
臨床在衛教便祕患者時,都會先建議增加食物中的纖維攝取量,以促進腸道的蠕動正常。
可溶性纖維吸水後會膨脹,形成凝膠物質,是腸道菌發酵時所需的重要營養物,同時可延長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進而減緩糖分分解和吸收速度,防止血糖急速上升,並可與脂肪酸結合,降低膽固醇。可溶性纖維的種類,包括:果膠、樹膠、植物膠、寡醣等,豆子、蔬菜、水果、木耳和洋菇等,都是主要的食物來源。
不可溶性纖維不會溶於水,但可以增加糞便的質量,同時吸附大量水分,增加糞便的柔軟性,也有刺激腸蠕動的作用,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預防大腸癌化反應。若每天大號時發現糞便過少,代表所吃的不可溶性纖維不夠。不可溶性纖維的種類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等。主要的代表性食物,例如:全穀雜糧類、果皮、蔬菜、豆類等。
如果要遠離腸癌的威脅,減少食用高油脂食物也是很重要的習慣。
3.膽酸代謝路徑正常→高油脂食物少吃一點
膽汁是由肝臟製造,原料為「膽固醇」,一般儲存在膽囊中,但當吃了高油脂食物時,為了乳化脂肪,膽汁就會從膽囊中被釋放出來,放到十二指腸之中。而分析膽汁的成分,82%是水、12%是膽酸,其餘還有磷脂、膽固醇、IgA、荷爾蒙和黏液等。
其中膽酸又可分為初級膽酸和次級膽酸,初級膽酸在肝臟製造,會和甘胺酸或牛磺酸形成結合型膽汁酸,在小腸處促進脂肪的消化吸收。特別的是,結合型膽汁酸在腸內常以鈉鹽或鉀鹽的形式存在,因此又被稱為「膽鹽」,而這些膽鹽到了迴腸末端時,95%會被再吸收,只剩下5%被送達大腸,接著被腸道菌代謝成次級膽酸。
不過,如果5%的膽鹽碰到的腸道菌是壞菌,就容易產生過量的去氧膽酸(deoxycholic acid),進而產生自由基,傷害大腸黏膜,提高大腸發炎和大腸癌的風險。所以,如果要腸保健康,遠離腸癌的威脅,就應該減少食用高油脂食物,減少膽酸進入大腸並產生致癌物質的機會。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0/577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 睡到一半被蚊子吵醒?手做無毒中藥防蚊液,夏日驅蚊更加分
- 高血壓年輕化 營養師:4大壞習慣快戒了吧!
- 夏天愛吃冰,小心美腿變胖腿!消除腿部水腫,先學三陰經拍拍拍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