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溪發電廠出書 推水力綠能永續

▲大甲溪發電廠俞仲英廠長〈右二〉,分享「大甲溪發電廠-水力開發蛻變與綠能永續」新書。(圖/記者黃玿琮攝2017.6.27) 大 中 小 台電大甲溪發電廠27日舉行大甲溪流域水力暨永續發展史特刊發表會,期待外界人士透過閱讀「大甲溪發電廠-水力開發蛻變與綠能永續」一書,探索大甲溪發電廠各時期的開發轉變。和平區長林建堂及和平國中校長蔡政忠到場,與來賓分享新書內容。大甲溪發電廠俞仲英廠長指出,新書內容依時間軸從日治、興建、擴建、復建、到綠色時代,細數大甲溪發電廠所屬7座電廠及機組的歷史人文、建築之美,紀錄自日治時期以來所留下的文明水力建設。大甲溪蘊藏豐富水資源,與中臺灣關係密切,開發歷史最早可溯源自清代漢人先民開鑿農田水利灌溉系統,日治時期1922年啟用的社寮角發電揭開大甲溪水力發電發展序幕,後由台灣總督府主導的「大甲溪電源開發計畫」,更為大甲溪水力發電奠定嶄新的里程碑。二次大戰後,台電公司陸續在大甲溪流域開發系列發電廠,1996年將大甲溪主流沿線上的德基、青山、谷關、天輪、馬鞍、社寮及引用大安溪水的后里機組等7座發電廠合併成「大甲溪發電廠」,成為國內最大的慣常水力發電廠。俞仲英廠長表示,大甲溪流域憑藉其優異豐沛的水力資源,肩負全台電力系統頻率控制與緊急備轉容量的重要來源外,更透過水庫截洪濟枯的功能,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讓中部地區免於洪水期水患與枯水期免於限水的困境,調節供應中臺灣工業、灌溉、民生用水。2015年大甲溪發電廠更因積極推動綠色企業發展,落實再生能源與生態友善作為,打破以往電廠與民眾的隔閡,結合攔河堰魚道、堰壩風光及電力設施,成立友善親民的馬鞍壩生態園區,榮獲行政院國家大型企業類永續發展獎首獎。此次「大甲溪發電廠-水力開發蛻變與綠能永續」新書發表會,打破發電廠與一般民眾的隔閡,透過新書向民眾介紹發電廠,期待讀者看見大甲溪發電廠並不僅於發電運轉,仍有許多生態綠能資源、人文歷史故事等待世人發掘。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