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選》蒼穹下的獨白/台灣猛禽謎題的一二事

▲鳳頭蒼鷹是與人類生活範圍距離最近的猛禽之一。(圖/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 大 中 小 猛禽在鳥類中一直都是比較神祕,不容易研究的那一群。族群數量稀少、巢位難尋、追蹤不易等都是研究人員需要投入長時間去克服的難題。舉例而言,一隻黑鳶一次飛行的距離3公里可以說是稀鬆平常,但是在地形崎嶇的台灣山區,直線距離3公里代表的可能是山脈的另一面,峽谷的對面或是根本無法追蹤的地方,使得研究人員常常只能望著逐漸遠去的猛禽興嘆,恨不得自己能飛上天空。即便如此,近年來在許多研究人員的努力奉獻之下,我們對台灣的猛禽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只不過,解答一個問題之後往往帶來更多的疑問。此外,隨著時間的改變,有些猛禽的行為也產生變化,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像林思民老師之前介紹在都會生存的鳳頭蒼鷹,就是個有趣的案例。以下提出幾個謎題,是的,對於猛禽,我們必須承認還是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第一道謎題---灰面鵟鷹的遷徙路徑灰面鵟鷹只有分布在亞洲東部,每年十月,數萬隻的灰面鵟鷹過境墾丁,人稱國慶鳥。每年清明,灰面鵟鷹北返經過彰化,會在八卦山徘徊夜宿,當地人稱為南路鷹、清明鳥。苗栗客家人稱為南風鳥,因此鳥隨南風吹拂而到來。在過去物質缺乏的年代,灰面鵟鷹來訪的日子都是當地居民的大事,是加菜補充蛋白質的好機會,「一萬死九千」就是形容這些鷹被獵捕的命運,不同地方的人會視狀況製作不同的獵捕工具,使用不同的獵捕方法,顯示先民觀察入微並且投注許多心力,實為先民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然而這麼多地方的台灣先民利用灰面鵟鷹,取了名字,但是我們對於這些灰面鵟鷹從哪裡飛來,在哪裡繁殖育雛?在哪裡渡過冬天?飛行路徑是什麼? 直到十年前,我們竟然所知甚少。
▲遷徙中的灰面鵟鷹。(圖/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2016.3.17)這些問題一直到2008年開始,台灣猛禽研究會和李璟泓等人分別繫放灰面鵟鷹,借由衛星發報器的幫助才知道答案。原來牠們夏天在朝鮮半島、日本、中國東北一帶繁殖,秋季南飛,經由華北、華東沿海飛過台灣海峽,在墾丁附近度過一晚,清晨向南飛過巴士海峽,度冬的地方散布在菲律賓群島。春天的時候,有些走原路經由台灣回到北方,有些直接由菲律賓南部越過南海到達中國大陸,就不經過台灣。一年的遷徙距離平均達9000公里。
▲台灣猛禽研究會的灰面鵟鷹衛星追蹤。(圖/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2016.3.17)但是且慢,事情可沒這麼簡單。文獻中有提到另外一條台灣東邊的遷徙路徑,卻沒有出現在衛星追蹤的成果上。日本的許多灰面鵟鷹經由琉球群島南下,一直到台灣東部的宮古島、石垣島都還有許多紀錄。李璟泓估計數十年前過境宮古島的灰面鵟鷹數量可能多達10萬隻,數量多到除了獵來食用之外,吃不完的還可以繫上繩子給小朋友玩,當然現在已經停止獵捕。台東鳥會的王克孝認為,這些日本的族群可能是由宮古島一帶直飛綠島、蘭嶼、菲律賓,而不經過台灣本島,或是花蓮入境台灣,由台東出海直飛菲律賓。要了解台灣東邊的這一條遷徙路徑,我們想要召集繫放人手、募集資金購買衛星發報器,這次要到台東、綠島或是蘭嶼去做繫放。把這塊台灣猛禽遷徙地圖的空白填補起來,讓無國界的灰面鵟鷹,將台灣與週邊島嶼更緊密地牽連在一起。第二道謎題---東方蜂鷹是留鳥還是候鳥?三十年前,在我剛開始賞鳥的那個年代,東方蜂鷹多在遷徙季節出現,偶爾在冬季可見。後來有人發現夏天也能看到,人們開始懷疑蜂鷹有在台灣繁殖的可能性。春秋兩季的遷徙猛禽調查中,我們每年都可以在墾丁和觀音山看到成小群遷徙的蜂鷹,每年數量總計有100-400隻,秋季墾丁的調查員可以觀察到她們往巴士海峽海面上飛去,春季則有紀錄到小群從北海岸飛向外海,所以過去認為牠們主要是過境鳥。
▲東方蜂鷹身上的衛星追蹤器。(圖/台灣猛禽研究會提供,2016.3.17)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