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誰呢?令人笑到噴飯的魚類!
說誰呢?令人笑到噴飯的魚類! ![]()
文字.攝影:王忠敬(台灣)© 作者獨家授權ifish刊登它不只是一條魚,還是魚中的 「戰鬥機」最近在網絡走紅的主角魚:太陽魚這段網絡上笑到令人噴飯的動態影片最近相當轟動,不過影片裡頭的主角魚種我想對很多人來說應該非常陌生,其實它們就是被稱為「北美洲慈鯛」的太陽魚(sunfishes)!名稱來源太陽魚可以說是北美洲的特產(雖然有少數魚種已經擴散到世界許多地方),但是為什麼被稱作北美洲慈鯛呢?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慈鯛(cichlids;又稱麗魚)在美洲只分佈在中美和南美,至於北美則沒有分佈,取而代之的是外觀和行為類似,同樣具有築巢、護幼習性的太陽魚,因此才有這樣的稱呼!事實上,太陽魚是一群分類在鱸形目、太陽魚科(Centrarchidae)下的魚類總稱。有學者提出北美洲的太陽魚和東亞產的鱖魚是近親的假說,但真相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分類太陽魚科含有下11個屬,刺臀魚屬(Acantharchus)只有一種,也就是刺臀魚(Acantharchus pomotis),並沒有成為觀賞魚的記錄。鈍鱸屬(Ambloplites)的四個物種也同樣沒有成為觀賞魚的記錄。斷線日鱸屬(Archoplites)只包含一個物種,在北美算是垂釣魚種,其體型花紋與大口黑鱸類似。日鱸屬(Centrarchus)只包含一種日鱸(Centrarchus macropterus),曾在2012年自美國輸入台灣兩次,在市面上被稱為「綠魔王太陽魚」。綠魔王太陽魚Centrarchus macropteru英文俗稱:Flier fish分佈:美國馬里蘭州波托馬克河至德州 Trinity 河流域體長:30cm
![]()
為一屬一種的太陽魚,喜愛棲息於泥質底床的湖泊或池沼。體色略呈黃綠色,同時具有格外扁平的身形和飄逸的魚鰭,行動和緩。算是比較大型的太陽魚。出現在水族市場上的次數不多。藍鰓太陽魚 Lepomis macrochirus英文俗稱:Bluegill分佈:全美各地流域體長:40 cm↓↓↓
![]()
又稱「七彩紅太陽魚」或「花豹太陽魚」,鰓蓋上的深藍色斑點是其正字標記。本種對環境的適應力強,對鹽份的忍受度極佳,已在全球各大洲等國橙為惡名昭彰的外來種。在日本有一著名案例:60年代日本皇太子接受美國芝加哥市長饋贈的藍鰓太陽魚,以致日本滋賀縣的琵琶湖遭其大舉入侵併大量繁衍,嚴重威脅當地本土魚種且無法移除。因此魚友在飼養時應以此為借鏡,切勿任意野放。剛釣上岸的藍鰓太陽魚(P/Alex Chen)↓↓↓
![]()
藍太陽魚Lepomis cyanellus英文俗稱:Green sunfish分佈:五大湖區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體長:25 cm↓↓↓
![]()
種名〝cyanellus〞為「藍色」之意,但英文名卻稱為〝綠〞太陽魚,體表具有藍綠色色彩,逐漸成熟後腹部的黃色也會開始顯現。本種分佈在美國中西部河域,但也擴散到北美其他地區,喜愛棲息於水流和緩、有水草遮蔽的水域。由於它們較具侵略性的個性,因此不論是面對同伴或獵物,會撐開魚鰓、展現較為強烈的攻擊性,但相對的,當它們被飼養做為觀賞魚時,也能明顯感受到它們與人類之間的高度互動。大耳國王 Lepomis gibbosus英文俗稱:Pumpkinseed sunfish分佈:廣布全美,主要以美國東北部、華盛頓州至奧勒岡州為主。體長:25 cm↓↓↓
![]()
由於頭小尾窄的體型狀似瓜子,因此在當地也被稱為瓜子魚(Pumpkinseed),常發現與藍鰓太陽魚共棲。體表具有紅、藍、橙、黃等多彩條紋及斑點,並在鰓蓋後方具有一紅色突出耳斑,具有高度觀賞價值,因此在早年也曾被引入繁殖場繁殖,是北美太陽魚的代表魚種之一。日行性、喜愛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淺水地帶,當陽光照射至水中沙地時,牠們身上斑斕的花紋可以幫助它們在隱身其中。由於嗜吃無脊椎動物和軟件動物,因此也常被當作垂釣魚種,據說肉質相當不錯。嫦娥 Lepomis megalotis英文俗稱:Longear sunfish分佈:美國東部,從五大湖區至墨西哥北部體長:24 cm↓↓↓
![]()
其實本種原被稱為「長耳國王」,但因〝長耳〞讀音貌似〝嫦娥〞,當初引進時因諧音而以訛傳訛並沿用至今。本種和同屬的大耳國王相當類似,色彩的鮮艷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主要的差別在於嫦娥鰓蓋後方的耳斑較長,同樣喜歡棲息在水質清澈的淺水河岸。本種也是國內繁殖場極少數有進行繁殖的太陽魚科種類,有時可於水族館中見到。紅耳太陽魚 Lepomis microlophus英文俗稱:Redear sunfish分佈:美國東南部體長:45cm↓↓↓
![]()
雖然原產於美國東南方水域,但由於釣游運動的盛行,因此本種也被引入全美各大水域中。本種特色在於鰓蓋後方的紅色耳斑,另外身體底色為黃綠色搭配點狀的紅色與深色交錯斑點。它們還有一個有趣的習性,就是喜歡以螺類、貝類為食,有力的顎部肌肉可以幫助它們順利打開二枚貝取食,此食性也可幫助它們避開同類之間的食物競爭。黑帶太陽魚Enneacanthus chaetodon英文俗稱:Black-banded sunfish分佈:從佛羅里達州到新澤西州和喬治亞州西部體長:10 cm↓↓↓
![]()
又稱虎斑或黑鑽太陽魚,是喜愛冷水的小型太陽魚,適溫範圍從4~22℃,因此不適合養在水溫過高的環境中。通常棲息在弱酸水質、水流和緩的小溪或以泥沙為底的池塘中,身上的帶紋可以形成良好的保護色,可群養,密植水草的水草缸環境很適合牠們。喜愛生餌如冷凍赤蟲或豐年蝦,也可馴餌使其接受人工飼料。通常由德國輸入。黑莓鱸Pomoxis nigromaculatus英文俗稱:Black crappie分佈:廣布於全美體長:40 cm↓↓↓
![]()
又稱「黑斑刺蓋太陽魚」,身體兩側扁平,具有較為寬大的背鰭與臀鰭,體表及魚鰭間散布著黑色斑點。分佈範圍已發現遍布北美各州及加拿大,喜歡棲息在水庫、湖泊及水潭等水流較和緩、底層為泥沙質地的水域。牠們和相似的白莓鱸同樣多產,一次可產下約40000顆魚卵,在溫暖的水中養殖2年後即可達性成熟,加上成長速率佳、體型大,因此也被輸入中國大陸做為食用魚養殖。白莓鱸 Pomoxis annularis英文俗稱:White crappie分佈:廣布於全美體長:50 cmsponsored ads ↓↓↓
![]()
又稱「白斑刺蓋太陽魚」,和黑莓鱸非常相似,除了體色偏銀白、身上的斑點呈現較明顯的橫帶形式及缺乏頭部的棟線外,準確的辨識特徵可以從鰭背鰭硬棘數來判斷:白莓鱸為5-6,黑莓鱸為7-8。牠們比黑莓鱸更能容忍較混濁的水質,公魚會在春夏交界時於底床挖掘巢穴吸引母魚繁殖,卵量略比黑莓鱸少一些,公魚會守護這些魚卵直到孵化。大口黑鱸Micropterus salmoides英文俗稱:Largemouth bass分佈:原產於美國東南部,但目前已擴散至全美及加拿大體長:75 cm↓↓↓
![]()
sponsored ads 大口黑鱸是著名的食用鱸魚,多半以「加州鱸」之名在水產市場流通,然而牠們卻是不折不扣的太陽魚科種類。本種具有寬大的口裂、體色略呈橄欖綠、體軸具一鋸齒狀縱帶。喜歡棲息在湖泊與水庫中,由於成長快速、體型龐大,加上對各種生餌來者不拒,因此成為河域中的頂級掠食者。牠們強勁的拉力,加上肉質鮮美,使其成為釣客的最愛,也是養殖場的繁殖項目之一。但因釣客刻意將其放養於各種池沼、河川以供垂釣,對各地水域生態造成浩劫。迷你藍太陽魚Elassoma evergladei英文俗稱:Everglades pygmy sunfish分佈:美國北卡羅萊納至佛羅里達州體長:2.5 cm↓↓↓
![]()
迷你藍太陽魚又稱「沼澤迷你太陽魚」(種名〝everglade〞為沼澤之意),是7種迷你太陽魚屬中最常見的代表種,多半由德國輸入人工繁殖種,極少數為北美輸入的野生個體。牠們體型圓潤、小巧可愛,成熟公魚體色為深藍色,體表具銀藍色噴點;反之母魚體色較淡,略呈乳白色。喜愛棲息於水流和緩的沼澤或小水塘中,或在水草叢中穿梭以覓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或浮游生物。可以一呎缸飼養一對。墨西哥灣迷你太陽魚Elassoma gilberti英文俗稱:Gulf Coast pygmy sunfish分佈:美國佛羅里達州體長:2.5 cm↓↓↓
![]()
身上具有垂直狀的斑紋,不過公魚成熟後體色將完全轉變為美麗的深藍色,求偶時會跳起迷你太陽魚家族獨有的舞蹈,各鰭上下伸縮擺動,以吸引母魚的注意,十分有趣。飼養方式和迷你藍太陽魚一樣,嗜吃小型活餌如豐年蝦苗、水蚤或輪蟲等,若活餌取得不便,體積較小的冷凍赤蟲也可接受。飼養與注意事項如前面所述,太陽魚科都是具有護幼、築巢與領域性的掠食性魚類,因此在牠們的飼養上需要多加註意,以免造成魚只的損傷。所幸太陽魚科魚類目前在水族市場上的能見度相當低,較大型的種類頂多只有俗稱嫦娥的長耳國王這種人工繁殖種有機會見到,除此之外,黑鑽太陽魚或迷你太陽魚類的小型種只有偶爾才會從德國輸入,只有少數玩家能夠領略這種冷門魚類的美。中大型太陽魚建議把它們當作是中南美洲的中大型慈鯛來看待,它們具有領域性,不太適合混養太多同類或是個性溫和的魚種在同一缸,以免出現傷亡;另外它們具有挖沙的習性,所以不太適合飼養在種植水草的缸中(當然捆綁在流木和石塊上的水草例外)。而小型種的個性多半相當溫和、羞澀,甚至可以放在水草缸中和其他小型燈魚混養,在繁殖期它們會展現出美麗的體色。太陽魚在美國俄亥俄州的原生溪流環境(P/Alex Chen)↓↓↓
![]()
剛捕撈到的藍太陽魚(P/Alex Chen)↓↓↓
![]()
被視為入侵種的太陽魚其實不只是太陽魚,連鱖魚都被日本與部份國家完全列為拒絕往來戶。藍鰓太陽魚在1960年代被放入日本的琵琶湖,造成琵琶湖特有生態的浩劫,因此日本在2005年的「外來生物被害防止法」中不只禁止藍鰓太陽魚的持有、運輸、販賣與輸入,而且把整個科都列為禁止商業活動的魚種。大口黑鱸同樣在台灣南部水域泛濫成災,成了釣客的最愛。太陽魚的行為十分有趣,但是若不願再飼養,應該請水族館回收,而不是往公園或郊區魚池棄養,造成本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End -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