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20到60歲!不同年齡的專屬「護心」守則

▲(圖/康健雜誌) 大 中 小 該怎麼預防心臟病?其實答案很簡單,飲食、運動、控制危險因子,別無二法。跟著美國心臟學會的叮嚀,重新檢視生活,疼惜你的心:■任何年齡1.健康飲食:多吃蔬果、全穀類、豆類、堅果、低脂奶製品,想吃肉就選擇瘦肉或是魚肉,甚至一週可有幾餐吃全素;少吃含飽和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豬肝、腰子、肥肉等;以及添加太多鈉、糖、甜味劑、反式脂肪的精緻糕點、餅乾等也要少吃。當然,更要限制含糖飲料。2.多運動:每週做滿150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是75分鐘的激烈有氧運動,如慢跑。一週可有兩天以上針對上下肢、腰腹等不同肌肉群重量訓練。■20歲1.定期健康檢查:找一位心臟內科醫師,測量膽固醇、血壓、心跳、BMI值、腰圍等是否合乎標準,甚至可做心臟影像學檢查,並了解自己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是否需要改善。2.趁年輕培養運動習慣。3.戒菸並減少二手菸暴露:已有太多證據顯示,不管吸菸或二手菸將可能增加罹患心臟病與肺癌風險。■30歲1.讓全家過健康生活:多從事戶外活動、少坐在沙發上,邀請孩子加入做菜行列、一起運動。2.了解自己的家族史:了解家中是否有男性在55歲前、女性在65歲前有早發心血管疾病、心律不整、心肌病變或猝死等,如果有家族史,應告知醫生,並從二、三十歲就開始心臟檢查。3.壓力控制:壓力會增加心跳與血壓,將可能傷害血管內壁。紓緩壓力,多做深呼吸、每天為自己安排放鬆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40歲1.注意體重:進入40歲,新陳代謝逐漸下降,應藉由飲食與運動控制體重,若懶得動或缺乏動機,找個伴一起運動。2.量血糖:除了檢查血壓,45歲以後也要開始每三年檢查血糖;若體重較重或是有糖尿病、潛在糖尿病風險的民眾,可以提前檢查,甚至檢查頻率要提高。3.別忽略打呼:觀察伴侶的打呼情況,若有呼吸中止症,可能會導致高血壓甚至心臟疾病與中風。■50歲1.注重健康飲食。2.了解心臟病的症狀:並非所有人在心臟病發都會胸痛,尤其女性的症狀更為不典型。了解症狀,就代表你可以更早接受治療。3.乖乖吃藥與治療:若已經出現三高,接受治療,就該遵照醫生的處方,嚴格控制飲食、運動,減少危險因子。■60歲以上1.每1~2年做一次「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ankle-brachial index test,簡稱ABI)」:ABI檢查可評估兩腳的脈搏,幫助診斷下肢血管病變。2.注意體重:年紀愈大所需的熱量會愈少,太重的體重將增加心臟的負擔,也會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3.了解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原文【延伸閱讀】紅色能護心、白色能抗癌 食材大PK!誰才是你的愛?康健✕Google獨家公開!關於「健康」,大家都在搜什麼?心臟「二尖瓣脫垂」是很嚴重的病嗎?你的心臟好不好,牙齒知道顧心臟的水果有哪些?※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