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提倡學生認讀簡體字引發爭議
	  
	  
      自香港以“普通話教中文”的政策推出後,日後簡體字可能會列入中小學生課程範圍。圖為香港一所語言小學。(AFP)香港推出“普通話教中文”等政策後,簡體字可能會被列入中、小學課程範圍。近日有媒體報道,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發布文件,對中小學生要學習簡體字的計划進行諮詢。有分析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具,簡體字與繁體字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在香港推廣簡體字難免不讓人聯想到,在擴寬學習面的名義下,進行大陸化的教育。香港一直以繁體字為官方文字,香港民間社會亦以繁體字為正宗。但近日,有媒體曝光,香港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去年12月就“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小一至中六)”進行諮詢,為未來五至十年的課程發展更新方向。當中提到“學生在掌握繁體字後,也應具備認讀簡化字的能力,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及加強與大陸、海外各地溝通”,即要求中小學生需學習認和讀簡體字。有網民在相關新聞下留言表達不滿,批評當局的洗腦從教育簡體字開始。有人指出,“名義上擴寬學習面,實際是進行大陸化。學習什麼語言文字是學生的選擇,教育局無權指令學生。教育局正在進行中共統治手法。”對此,前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鄭宇碩直言對建議感憂慮,不贊成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學習簡體字:“我猜泛民也好,香港一般的市民也好,都希望維持香港本身的文化,都希望維持香港固有的傳統,所以對於政府要是不經過廣泛的諮詢,就推行這個措施相信大家是相當反感的。”記者:“香港的中小學生有沒有必要學習簡體字?”鄭宇碩:“我覺得沒有必要,基本上學繁體字應付簡體字應該是沒有問題,掉過頭來一開始就學簡體字,就很難掌握繁體字。”鄭宇碩強調,漢族人的中國有幾千年歷史,只有毛澤東成立“新中國”之後才搞出“簡化字”,所以,“中文”二字,絕對不能等於“簡化字”。且大陸解放後推行簡體字,由於操之過急,對一些字的簡化不夠合理,很多字形太過接近容易混淆。大陸的第二批簡體字甚至剛剛出台就被廢止,避免了問題的進一步嚴重。然而一些有問題的簡體字,由於已被廣泛使用,造成的負面影響卻至今難以得到消除。“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成員陳廣慧質疑,諮詢期橫跨了聖誕假期、考試及新年假期,認為學校無足夠時間告知家長,質疑教育局做法令人懷疑。她希望教育局可延長諮詢期限,並呼籲家長儘快提出意見。“人權觀察”總幹事羅沃啟接受本台採訪時稱,事件本身亦存有政治色彩,超越大陸人和大陸資金湧入香港的憂慮。羅沃啟:“如果我們要學好兩文三語的話,應該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的壓力,在香港我們使用繁體字,所以首先是處理好我們繁體字的學習空間;另外從文化角度來講,一個地方自己用的語言文字是他的文化認同,是人的基本文化權利,不應該輕易的放棄。對繁體字的學習這是文化教育權力的基本因素,中國文字本身有它特殊的意義和結構的內涵,簡體字不能夠完整的保持那種內涵。簡體字不應該作為去香港化,或香港大陸化的手段,如果有這樣的一種努力的話,引起的反彈可能更厲害,反而形成對簡體字的歧視,中港兩地的文化交流對政治上可能都有影響。我覺得,教育局不應該太過強求香港學生要掌握簡體字。”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