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位處太平洋「火之環」的台灣
	  
	  
      ![]()
在地震中倒塌的大樓被認為可能施工品質有問題。太平洋“火之環”也就是太平洋沿岸所謂“地質活動”頻繁的地區,這次發生地震的台灣也位在其中。太平洋“火之環”(Pacific ring of fire)從南美的秘魯向北經過墨西哥、美國西岸、阿拉斯加州、越過白令海峽向下經過日本海溝、印尼、一路延伸到澳大利亞東部海域。台灣就在火之環經過的路線上,所以台灣對地震並不陌生,規模比較大,發生比較近的地震是1999年的“921地震”。里氏(台灣稱芮氏)地震儀上7.3級、震央(震中)在台灣中部集集的“921地震”在台灣各地造成了相當大範圍的災情,導致2000多人死亡,大批樓房倒塌。在台灣歷史上,被俗稱為“地牛翻身”的地震,其實屢見不鮮,1964年,距離這次地震震中(震央)不遠的台南白河也曾發生6.3級的地震。當時的白河算是人煙稀少,不過地震也造成了百餘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經歷了白河地震之後,官方開始嚴肅思考有關地震災害的問題。二戰剛結束的1946年,也就是正當台灣面對戰後百廢待舉的時候,在台南的新化發生了6.1級的地震,造成70多人死亡。與地震共生而台灣境內每天出現的有感和無感地震更是不計其數,多年來台灣的居民也儘可能地嘗試適應這種與地震“共生”的生活。尤其是當“921”地震造成重大災情,但是救災卻被批評成雜亂無章之後,台灣當局也學到了經驗,成立了專業搜救隊伍、醫療單位也發展出了適宜的作業程序。後來又經歷幾次颱風等災害之後,台灣的軍方也改變了多年來“待命行動”的態度,改為可“主動出擊”。以上的這些原因,加以災情發生地點算是人口密集地區,使得台灣當局在這次救災的反應速度上,因此相對過去迅速許多。但是從這次大樓倒塌造成傷亡來看,台灣的市區還是有不少不為人知、不過可能結構有問題的建築物。而這些有潛在危險的建築物,未來非常可能會成為台灣在防範地震災害時最大的一個漏洞。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