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入渝求轉型 餐車裡的「台式創業」經

圖為具有台灣特色的台式餐車。 大 中 小 『雞排、花枝丸、奶茶……這些耳熟能詳的台灣小吃在大陸風靡已久。現在,我們更想帶來的是「台式創業」。』30日,站在一輛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台式餐車前,入重慶創業剛滿一年的台商曾賀玄向記者如是說。根據中新網報導,從事餐飲行業的曾賀玄早在十年前就已『登陸』尋覓商機,一番考察後發現,『大陸群眾不知道什麼是雞排,對台灣小吃很陌生』,遂將台式小吃帶進大陸,在江蘇昆山成立了昆山巴弟餐飲有限公司,並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將小吃門店擴張至幾十家。隨著台灣小吃在大陸刮起一股流行風,同質化產品也逐漸增多。曾賀玄笑稱,『目前,僅上海、江蘇兩地的雞排品牌就有上百種之巨,獨斷化市場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趨同之下,尋求轉型成為突圍的唯一路徑。經過調研,曾賀玄與同伴們決定『將重慶作為轉型的突破口,把台式餐車創業模式帶進西南』。『重慶是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對外放程度不斷提高,當地的消費形態也在慢慢轉變。』曾賀玄認為,早期對飲食還比較『固執』的重慶人,正慢慢從火鍋、小面中『解放』出來,中外餐飲種類在重慶已經很成熟地發酵。『群眾接受多元化飲食的程度越高,餐飲行業生存的空間就越大。』『重慶有3300萬人口,加之開放步伐加快,餐飲行業將大有可為。』同為台商的譚順鴻入渝已有8年時間,談及當前創業環境,他認為,大陸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青年創業基地的蓬勃興起,正為台灣青年帶來創業的『天時地利』,讓台式產品有了立足之地。『我們與當地政府合作,在相關部門監管之下,會定點定時地將餐車開到輕軌站、公園等人流量大的地方進行經營。』曾賀玄告訴記者,餐車與台灣小吃『小而精』的特點不謀而合。既擺脫了門市的固定模式,成本投入直線下降,又具有靈活、輕便等優勢,以服務山區內的旅遊景點為例,餐車凸顯出極強的便捷性。由沿海轉戰內陸,『巴弟餐飲』也在重慶化身為『巴弟心餐飲』。曾賀玄坦言,闖蕩大陸十年,自己已不單單是商人角色,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下承擔起社會責任是其正在做的事。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