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基地•鶯歌高職 捏出有故事的陶瓷
鶯歌高職是全臺唯一有陶瓷工程科的職校,陶藝教育勇於創新,
實施師徒制小班教學,並訓練學生藉由作品的故事性,
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進而將創意商品化。 文/朱立群 參觀設計展,猶如閱讀一個又一個故事。每一件作品的背後,都有創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
好設計 看得見商品潛力 新北市鶯歌區是陶瓷工藝的重鎮,全臺獨有陶瓷工程科就在鶯歌高職。三月十六日,陶工科畢業展開幕,今年的主題是:筷架。 這個主題具體明確,每個學生對筷架都有自己的想法。過去三、四個月以來,他們藉由捏陶、拉胚、做模、上釉、彩繪、雕刻、燒窯等工序,把腦中的想法做成作品,在畢展中呈現。 在臺灣、日本、韓國等以筷子為食具的國家,筷架是餐桌上常見的器具。它強調功能性與實用性,看似簡單,但也有限制;不能擺放筷子的產品不能叫筷架, 大小跟碗一樣則不實際。畢展以此為題,具有策略性考量,陶工科主任高珮綺表示,以「量產」的概念,要求學生的創意發想,必須有轉成「商品」的潛力。 產品要能變成具高附加價值的商品,除了必須滿足功能性的基本要求,還須兼具美感。陶工科一百多位高三學生以陶瓷為媒材,以設計為手法,藉由筷架的呈現,分享想要訴說的故事。 好設計 離不開動人故事 從情節的發想、細節肌理的營造,到敘事的起承轉合,好的故事可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幫商品加分。要成為一位好的設計者,必須知道如何說出動人的故事。藉由說故事,設計者也表達了他的觀點。 「運動狂——這是我想說的故事。」 洪珮鈴開門見山,介紹她的故事脈絡。呈現在作品上,她的青花瓷筷架成雙成對,以人偶為造型,一個盤腿做出拜日式瑜珈姿勢,另一個雙手交叉抱胸、屈膝縮腹,挺身仰臥起坐。 「現代人飲食太精緻,為了健康,享受美食之外,也要提醒多運動。」洪珮鈴說明。身為鶯歌子弟,她以前認為陶瓷作品總以佛像、花瓶為主;進入陶工科後發現可以加入年輕的元素,反映自己的生活,甚至變成文創產品。 「做出沒人想過,或別人想過但沒做出的東西。」撇開商品化不談,洪珮鈴認為文創就應該如此。在她看來,文創離不開故事,「有故事的東西做起來比較有感覺。」 另一位同學李柔穎做了蝙蝠造型的筷架,她說,「蝠」音同「福」,所以象徵幸福。也有同學把吃飯跟團圓加以聯想,取中秋團圓之意,設計了月兔、嫦娥造型。 「故事該怎麼講比較好,每個人體會不同,大家都還在學習。「洪珮鈴說。下一步,她希望上大學夜間部美術設計科系,進修美學跟造型的知識,白天則繼續跟老師傅學做陶藝。除了是本身的興趣,她也看到陶瓷市場的需求,「量產的工廠一天二十四小時燒窯,沒有停過。」 不過,像洪珮鈴這樣的年輕人不多,上一屆一百二十多位畢業生,只有五、六人繼續學陶、做陶。「冬天要碰水,夏天要燒窯,很多人覺得太辛苦,不如坐在電腦前畫圖。」洪珮鈴道出陶瓷產業人力流失的現實。 文創產品看似時髦,傳達溫馨與小確幸,但其實創作過程都有道不盡的辛酸,這些「潛故事」,是否也被人們讀到了呢? (全文詳見《青春共和國》2016/4 No.6) 點此閱讀更多《青春共和國》文章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