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姓氏」竟然有皇室血統!趕快看看你是不是也有!
(圖片翻攝自 史比評劇)在中國有皇室血統就有30個姓氏?哇,百家姓裡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啊!你是不是延續了皇家的血統呢?你是不是傳說中的王子公主、格格阿哥呢?趕快來看一下
張姓始祖黃帝之孫張揮,發明弓箭,黃帝親賜姓氏,威武之姓。燦爛星河中有朱雀七宿之第五宿張宿。始祖黃帝之孫張揮,發明弓箭,黃帝親賜姓氏,威武之姓。燦爛星河中有朱雀七宿之第五宿張宿。還有一支張姓,系晉國解張之後。解張,字張侯,以字命氏。這支張氏世仕晉,後又仕韓,再仕鄭,一直在河南境內發展。張姓除了以上的主要起源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為張,三國時魏國名將張遼,本姓聶,改姓張後也成了大姓。凡此種種,都使張氏家族不斷地發展壯大。該姓名人有:張良、張飛、張仲景、張儀、張騫、張衡、張遼。
王姓王姓之源可分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媯姓之王。子姓之王產生最早,始祖為比干,祖根在河南衞輝。商紂王的叔父比干直諫被殺,葬於汲郡(今河南衞輝市),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孫以王為氏。姬姓之王,為周文王之後。後來衍化為三支王姓族派。其中一支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媯姓之王為陳國公子完之後。陳國公子完避難奔齊,改姓田氏。田齊滅於秦後,王室子孫一部分改姓王氏。該姓名人有:王羲之、王昌齡、王昭君、王莽、王勃、王維。
李姓李氏係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顓頊的後裔。顓頊高陽氏的後裔皋陶在堯舜時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職,以官命族為理氏。商朝末年,理徵因直言犯諫觸怒了紂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貞為避難逃至伏牛山區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實)得以保全性命。為感謝「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遂改理氏為李氏,後定居於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不斷發展繁衍。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記載,道家的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貞的11世孫。該姓名人有:李耳、李冰、李世民、李白、李商隱、李清照、李叔同。
劉姓劉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為劉累,祖根在河南魯山。帝堯裔孫劉累被夏王孔甲封為御龍氏,後劉累隱於魯山,後代以劉為姓,此為劉姓主源。其二出自姬姓,也源於河南。春秋時期,週匡王姬班封小兒子王季於劉邑(今河南偃師市西南),號劉康公,其後以劉為姓。其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鮮卑族的獨孤氏為劉氏。這支劉姓也源於河南。該姓名人有:劉邦、劉勝、劉備、劉基、劉禹錫、劉墉、劉胡蘭。
楊姓楊氏出自姬姓,有以國為氏和以邑為氏兩個來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兒子尚父,在周幽王時被封於楊(今山西洪洞縣東南),成為姬姓侯國,春秋時為晉國所並,楊侯的子孫以國為氏,姓楊。晉國滅楊後,將楊地作為晉國公族羊舌肸的采邑。羊舌肸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賢臣,字叔向,任晉國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也姓楊。在楊姓的發展過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脈,系少數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晉南北朝時,氐族有楊氏;北魏時,莫胡廬氏改為楊氏;歷史上西突厥別種沙陀部族中有楊氏。該姓名人有:楊堅、楊業、楊忠武、楊延昭、楊芳、楊萬里。
陳姓陳姓出自媯姓,祖先是舜的後代。舜的第34代孫媯滿,被周武王姬發封於陳,子孫中就有人以國名為姓。此外,北魏孝文帝時期,北鮮卑族的三字姓「侯莫陳氏」被改為單姓陳。唐代,丘茲王後裔白永貴在內地當官,改姓陳。這也是陳氏的另外兩個來源。該姓名人有:陳勝、陳廷敬、陳鶴亭、陳子昂、陳友諒。
趙姓趙氏出自嬴姓,遠祖是伯益。趙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孫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駕車馭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靈寶市)一帶得到8匹駿馬獻給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後來穆王出遊時國中發生政變,值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及時趕到都城召集人馬前往平叛,迅速 平定了叛亂。週穆王將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賜給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為趙氏。歷史上少數民族中也有姓趙的。另外還有由他姓改姓趙的。該姓名人有:趙襄子、趙匡胤、趙光義、趙孟頫、趙以炯、趙雲、趙佶。
黃姓黃姓的主源有兩支,均係以國為氏:一支出於少昊金天氏。傳說上古時少昊的裔孫臺駘,任水官之職,帝顓頊在位時,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為汾水中的水神。臺駘的子孫後來分別建立了沈、黃等幾個小國。其中的黃國在春秋時為晉所滅,黃國的子孫以國為姓,奉臺駘為黃姓始祖。另外一支出於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時為東夷部落的首領,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賜姓嬴氏。相傳伯益的後裔有14支,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公元前648年,黃國為楚所滅,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姓黃。有的姓氏書中說這支黃姓是陸終的後代。陸終也是嬴姓,陸終的後代,受封於黃(今河南潢川縣西),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查考古書,伯益是顓頊的玄孫,陸終也是顓頊的玄孫。因此,無論這支黃姓出於伯益還是出於陸終,都是帝顓頊的後代,屬以國為氏之姓。另外,歷代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黃姓。該姓名人有:黃守恭、黃峭山、黃庭堅、黃歇、黃道婆、黃飛鴻。
周姓周姓的來源主要有三大支:古周國、 姬姓和外族的改姓。第一支出於古周國, 即黃帝時以黃帝之臣周昌為首領的周部落, 活動於今山西省臨汾市(也有說法稱在太原) 一帶;第二支出自姬姓, 始祖為黃帝的玄孫后稷, 他的後裔周武王在都鎬(故城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西北) 建立了周朝,他的子孫以國為氏, 姓周。第三支來自於北魏時南遷中原的鮮卑族的普屯氏、 賀魯氏, 以及金時女真族的傲國氏和清朝時滿洲八旗的周延氏。該姓名人有:周瑜、周敦頤、周樹人、周邦彥、周作人。
吳姓吳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其中一種出自姬姓,是以國為姓。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建周國,晚年欲傳位於三兒子季歷,長子泰伯和次子仲雍自動讓賢,遠到江南,以農為業。後來泰伯建立勾吳國。周朝建立後,武王封泰伯的第三世孫周章為侯,改國號為吳,後被越國所滅,其王族子孫為紀念故土便以「吳」為姓。另一種出自舜的後代。舜的後代有被封在虞的,因「虞」與「吳」音相近,故而有吳姓。一說是顓頊帝時有吳權,其後代也有以「吳」為姓的。該姓名人有:吳道子、吳承恩、吳敬梓、吳起、吳昌碩。
馬姓 馬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出自嬴姓,是顓頊帝裔孫伯益之後,其始祖為趙奢。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姓「嬴」。伯益之子大廉的曾孫造父,被封在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稱為趙氏,後建立趙國。戰國時趙王的兒子趙奢,因戰功卓著被趙惠文王封在馬服,稱為馬服君,其子孫最初以「馬服」兩字為姓,後來省去「服」字,形成馬氏,史稱馬姓 正宗。另一種出自他姓改馬姓。如漢代有馬宮,本姓馬矢,改姓馬。還有一種出自他族改姓。如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其後代亦稱馬氏。該姓名人有:馬超、馬鈺、馬致遠、馬良。
孫姓 孫姓的來源主要有三支,分別出自姬姓、羋姓和媯姓。西周初年,武王姬發封其同母弟康叔於衞(今河南淇縣)。衞康叔的8世孫衞武公有個兒子叫惠孫,惠孫的孫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孫氏。此為姬姓之孫。春秋初期,楚國王族、名相孫叔敖 (羋氏,名敖,字孫叔),剛正清廉,死後其子生活困難。楚莊王聽說後把寢丘(今河南沈丘縣西南)的一塊地賜給孫叔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以父字為姓,奉孫叔敖為孫姓始祖。因楚國的祖先為羋姓,故稱此支孫氏為羋姓之孫。媯姓之孫出自春秋時齊景公的大夫陳無宇。他是從陳國逃到齊國的陳公子完的4世孫。無宇之子書,字子佔,因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封於樂安(今山東博興縣)。後因亂,孫書之孫孫武逃到吳國為將,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即孫武所著。孫武的後代孫臏也是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該姓名人有:孫叔敖、孫武、孫權、孫思邈、孫權、孫中山。
徐姓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種。其中一種出自嬴姓,是顓頊帝玄孫伯益之子若木的後裔。夏禹時若木被封於徐(今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建立徐國。週穆王時傳至32 世孫徐君偃,頗得百姓擁護,國力日益強大。當時周穆王喜歡巡遊四方,以致國政無人管理,徐君偃就產生了取而代之的想法,自稱偃王,率各國聯軍向周進攻。穆王得知,派出大軍前去鎮壓。徐君偃不忍讓生靈塗炭,於是主動收兵,棄國出走,躲到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一帶的深山中。結果徐國軍隊被楚國軍隊打敗。週穆王了解到徐偃王在當地很得人心,便封徐偃王的兒子為徐子(即子爵),讓他繼續管理徐國。公元前512 年,徐國被吳國所滅,徐子的後代便以國為姓,史稱徐氏正宗。另一種是說周公長子伯禽,受封於魯國,分到了「殷民六族」,第一族即為徐氏。這支徐氏出自殷商都城(今河南省安陽市淇縣),早於以國為氏的徐。還有一種源於他姓改姓為徐。五代時,李升改姓徐,其後代也稱徐氏。該姓名人有:徐達、徐渭、徐霞客、徐悲鴻、徐志摩。
朱姓朱姓是由邾姓簡化來的,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的後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山東省鄒城市)。因為邾國比較弱小,就依附於強大的魯國。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江蘇省沛縣),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朱氏還有一支是舜帝大臣朱虎的後代,但此支朱氏的世係無史可考。另外,還有些朱姓是由他姓所改。該姓名人有:朱元璋、朱棣、朱熹、朱彝尊、朱丹溪、朱自清。
胡姓胡姓出自媯姓,與陳姓同源,都是胡公滿的後代。胡公滿,就是西周初建立了陳國的陳姓始祖。媯滿死後諡號為胡公,他的後代一部分以國為姓,姓陳;另一部分以他的諡號為姓,姓胡。胡姓還有另外幾個起源,均出自周朝。周朝時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出自姬姓,一個出自媯姓。兩個鬍子國被滅以後,他們的國人都有人將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因此又形成了兩支胡姓。到魏孝文帝的時候,又把鮮卑的貴族紇骨氏改為胡姓。很多進入中原的外族也紛紛改姓胡氏。該姓名人有:胡昌翼、胡光墉、胡開文、胡適、胡廣、胡宗憲。
郭姓中國最早記入史籍的郭姓出現在夏禹時期,「郭」 字本義是指外城,這些郭姓應該是住在外城的人,以居住地為姓氏,源於夏禹的都城陽城。但這支郭姓的後人已無世系資料。《元和姓纂》認為,郭姓出自姬姓,是古虢國的後人。周武王把兩個叔叔分別封於東虢、西虢,兩人分別叫作虢叔、虢仲。(古虢國在今河南滎陽東北),他們的後人以封地為姓,稱虢氏,古時「郭」與「虢」兩字相通,虢氏逐漸演變為郭氏。還有一些郭姓是由他姓改姓或冒姓的。該姓名人有:郭子儀、郭璞、郭守敬、郭沫若、郭嘉、郭若虛。
何姓關於何姓的起源主要有三種: 一種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相傳周成王(周文王之子) 弟唐叔虞的裔孫韓王安為秦所滅,子孫避難逃亡到江淮一帶, 當地人因「 韓」「 何」 音不分,後誤寫為何,子孫沿用至今。另一種出自唐代的「昭武九姓」。隋唐西域阿姆河、錫爾河流域各氏族統稱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尋和戊地。還有一種出自冒姓或他姓改姓。如漢時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鮮卑複姓賀拔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改為單姓何氏。五代時期的少數民族吐谷渾中也有何氏,元末吐蕃宣撫使鎖南之子銘入明朝,被朝廷賜姓何,其後代有以何為姓的。該姓名人有:何遜、何香凝、何晏、何曾、何其芳。
林姓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於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乾的後裔。比干,沫邑(今河南淇縣)人,子姓,是殷紂王的叔父,官少師。紂王寵愛妲己,昏庸無道,致使民怨沸騰,諸侯叛離。比干冒死勸諫,觸怒了紂王,被剖腹挖心處死。其正妃陳夫人有孕,攜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避難,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堅,字長思。周武王伐紂,陳夫人攜子歸周。武王以堅生於密林之中,賜姓林氏,並任林堅為大夫。一支源出姬姓,形成於東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後裔。周平王有子名林開。林開的子孫有的以祖輩的名字為氏,稱林氏。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行漢化改革,把鮮卑族的丘林氏改為林氏。該姓名人有:林逋、林默、林則徐、林覺民、林語堂、林徽因
高姓在《新唐書》 與《廣韻》 中記載高姓的起源主要有兩種。據中國最早姓氏典籍《世本》記載,黃帝時有大臣高元,是今河南的先民之一,因黃帝所居的地方是有熊,即今河南省新鄭市。第二種出自姜姓。是齊太公呂尚的後人,被封於高,以地為氏,姓高。但關於這種說法的具體人物和地點,無史可考。另一支姜姓高氏,以祖字為氏。齊惠公的兒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有以其字為姓的,稱高氏。高姓還有一些是由他族改姓而來。該姓名人有:高肅、高友璣、高培支、高適、高士奇。
梁姓梁姓出自嬴姓。嬴姓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非子的人,非常善於養馬。於是周孝王便讓他負責養馬,結果養馬業得到了很大發展。周孝王於是封秦邑給他,被稱為秦嬴。非子的曾孫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討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殺。後秦仲的五個兒子率兵繼續攻打西戎,收復了失地。秦仲的小兒子被封在梁(今陝西韓城南),建立了梁國,稱梁康伯。梁康伯以後的君主稱梁伯。後來秦穆公滅了梁國,改稱梁地為少梁。亡國後的梁國子孫,大部分逃到了晉國,他們以原來的國名為姓,就是梁氏。該姓名人有:梁章鉅、梁啟超、梁思成、梁實秋、梁佩蘭、梁漱溟。
鄭姓鄭姓出自姬姓,是周朝王室的後裔。周宣王的時候,宣王封他的弟弟姬友在鄭,建立了鄭國,姬友因此被稱為鄭桓公。到週幽王的時候,鄭桓公擔任司徒的職務。因為見到週幽王昏庸無道,鄭桓公就向太史伯請教自保的辦法,太史伯認為洛水以東、黃河以南的地方土地富饒,交通方便,適合居住。桓公聽了太史公的建議,遂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了那裡。後來,鄭桓公死於「犬戎之亂」,他的兒子鄭武公在桓公當年安置財產的地方建立了鄭國。後來鄭國被當時另一個國家——韓國所滅,他的國人就用國名作為姓氏,從此姓鄭。該姓名人有:鄭成功、鄭和、鄭板橋、鄭振鐸。
羅姓羅姓源於古羅國。古羅國是周武王來商後分封的異姓諸侯國,最早在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一帶定都,因附近有河名為羅水,故稱羅子國。幾次遷都,最後的都城在今湖南湘陰縣東北。春秋時羅子國被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姓羅。而《世本·姓氏篇》認為,羅國出自熊姓。《元和姓纂》認為古羅國子民是火神祝融之後,姓妘。《通志·氏族略》則綜合了前兩種說法。而《廣韻》稱,被楚國所滅的羅子國是顓頊的後人。據《史記·楚世家》記載,熊姓和姓都是陸終的後人,陸終是帝嚳的火官,稱祝融,而陸終又是顓頊的曾孫。所以說,源於羅子國的羅姓,不論是姓熊還是姓妘,追根溯源,都是火官祝融的後人,遠祖是顓頊。該姓名人有:羅從彥、羅貫中、羅存、羅牧。
宋姓宋氏出自子姓。宋氏的開宗始祖是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商亡國後,他自縛雙手,帶着族人抬着棺木跪求周武王,才保全了商族的香火,商族遺民被允許留在舊都殷墟居住,由紂王的兒子武庚管理。但武庚不甘屈居人下,乘武王過世、新主成王年幼之機,起兵造反。微子啟沒有參與。輔佐成王的周公旦平息叛亂後,在殷墟及其周圍的地方建宋國(今河南商丘南),封微子啟為國君,管理此地的商族遺民,保留商人的宗祀。700 年後宋亡國,子孫以國為氏。該姓名人有:宋江、宋慶齡、宋玉、宋濂、宋應星。
謝姓謝氏的源頭有三支。一支出自任姓。黃帝的兒子中有一個姓任的,他有10個屬地,分出了13個氏,其中的謝氏建立了謝國。後來謝國被周宣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另一支謝氏出自姜姓。炎帝後裔伯夷與叔齊互讓王位,從本國出走,投奔到姬昌(即周文王)處。姬昌死後,他的兒子姬發在孝期出兵伐紂,伯夷認為他不孝不忠,和叔齊隱居首陽山。後來姬發伐商成功,建立周朝,號「武王」。伯夷、叔齊不食週粟而死,伯夷的後裔被成王封為申侯。申家有女兒嫁入王室,生周宣王。宣王滅謝國後安排舅父申伯掌管謝邑,其後人以邑名為氏。還有一支謝氏源於鮮卑族的直勒氏和謝丘氏。其他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姓謝的。該姓名人有:謝靈運、謝翱、謝靈運、謝婉瑩。
唐姓傳說中的古帝堯,國號為「唐」,所以被稱為「唐堯」。後來,舜受他禪讓繼承了帝位,把堯的兒子丹朱封為唐侯(今山西省翼城縣)。西周初年,丹朱的後代作亂,被周成王所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唐。周成王把唐國的屬地封給弟弟叔虞,同時又將早在夏代就遷至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的另一支丹朱後裔封為唐侯(封地在今河南省方城縣)。兩地的後代都以唐為姓。作亂的唐侯後裔,被周成王強行遷到杜(今陝西省西安市)改封為杜伯,稱唐杜氏,其後裔也有以唐為氏的。還有一支姬姓唐氏出自古唐國,其發源地在今湖北省隨州市西北唐縣鎮。另外,少數民族中也有唐姓。該姓名人有:唐琬、唐寅、唐廷樞、唐繼堯、唐慎微。
韓姓韓氏源自姬姓,分三支源頭。周成王的弟弟被封為韓國國君,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後代以國為氏,姓韓。晉國滅韓後將其封給萬,萬是周成王另一個弟弟唐叔虞的後裔,萬及其後人以邑為氏,也姓韓。萬的後代將韓邑發展成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今河南新鄭市),後被秦滅,其後更多韓國子民以國為氏。還有一支韓氏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由鮮卑族的大汗氏改姓的。另外少數民族中也有本姓韓或改姓韓的。最早的韓姓,是傳說中黃帝的孫子韓流,但其後沒有世系源流記載。該姓名人有:韓愈、韓世忠、韓信、韓非、韓熙載。
曹姓曹氏最早的一支出於嬴姓,是顓頊的後裔。始祖曹安是顓頊玄孫陸終的第五個兒子。西周初年,曹安的裔孫曹挾被周武王封於邾,建立邾國(今山東省境內)。邾被楚滅後,子孫有的仍姓曹,有的則以國為氏姓邾。另一支曹氏出自姬姓,周武王把弟弟振鐸封在曹國(今山東定陶西南),曹國被宋國滅掉後,子孫以國為姓。另外,還有一些曹氏出自位於烏茲別克一帶的古曹國,其國人到中原後有的就以國為氏,姓曹。該姓名人有:曹植、曹雪芹、曹劌、曹操、曹文軒。
許姓傳說中的許氏始祖是堯帝時有名的賢士許由,他的後人以許為姓,世代居住在今天的河南許昌;另一支許氏源於被東周分封的許國(今河南許昌),其始祖為許文叔。這一支許氏與齊氏同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後。四岳是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是堯舜時期的四方部落首領。他們和姬姓部落結成聯盟,並輔助姬姓的周武王打敗了子姓的商紂王,建立了西周,並受封於許國。春秋時,許國成為楚國附庸,戰國時被楚國所滅。許國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該姓名人有:許慎、許敬宗、許道寧、許衡、許地山。
鄧姓鄧姓主要有兩種起源。一種出自商朝皇族的後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於鄧(河南省鄧州市),建立鄧國,並且賜他姓曼,因此鄧國也被稱作鄧曼國。鄧曼國後來被楚國滅掉,有些國人就用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改姓為鄧。另一種出自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後代。南唐後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個兒子為鄧王,南唐亡國後,鄧王為避難,就改姓為鄧了。該姓名人有:鄧石如、鄧世昌、鄧牧、鄧稼先、鄧小平。
蕭姓蕭氏源於子姓。春秋時,宋國將領南宮萬造反,殺死宋王,另立宋君。蕭邑(今安徽蕭縣西北)大夫大心,幫助從宋國逃出來的王族公子平定了叛亂,立下大功。新君宋恆公將蕭地立為宋的附屬國,封給大心,建立蕭國。後來蕭國被楚國所滅,孫們為紀念故國,以 蕭為姓。一些少數民族中也有蕭姓,其中契丹族的蕭氏是遼國望族,在歷史上地位非常顯赫。該姓名人有:蕭道成、蕭衍、蕭統、蕭何、蕭子顯。
(圖片翻攝自一點資訊)
()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