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肺癌 免疫療法打破治療僵局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2013年肺癌被列為免疫療法的適應症,讓晚期肺癌病患絕地逢生。過去若無法開刀,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僅不到半年,而就算有了化療也僅能延長壽命至一年。不同於傳統治療邏輯的免疫療法可喚起自身的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為晚期肺癌患者開啟另一線生機,有了延續生命的機會。
從化療、標靶到免疫療法,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看到了更大療效、更延長病患壽命、以及更少副作用的醫學進步成果。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肺癌長居癌症死亡率第一位,主要原因為肺癌具有不易早期發現、容易轉移的特性。肺癌可分為2大類型,一是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病人的10%以下;另一個是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病患的90%以上,非小細胞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又可分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病人的65%,鱗狀細胞癌約占15%、大細胞癌約小於10%。

新光醫院醫療副院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指出,小細胞肺癌體積增加1倍,只要短短的29天,往往在腫瘤還很小、確診為小細胞肺癌的同時,就出現癌細胞轉移,跑到腦部、骨頭、淋巴系統等,連開刀都來不及,主要只能以傳統的全身性化療治療。和抽菸有關連性的大細胞癌體積增加1倍約費時80到90天,同樣和抽菸有關的鱗狀細胞癌則是90天;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與抽菸比較無直接關聯性,卻和空氣汙染、廚房炒菜油煙、焚香拜拜等因素有關,體積增加1倍需要150天。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強調,免疫療法不管是用於第一線、第二線,或是單用、併用化學治療,都已具有更多選擇。
接受基因與PD-L1生物標記檢測精準對抗肺癌

高尚志表示,肺癌可分為4期,1到3A期可以考慮開刀,而且愈早期開刀效果愈好;3B到第4期則不建議開刀。高尚志指出,現在肺癌已經進入精準治療的時代,國內最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分類為:

1、具有特定基因表現的非小細胞肺癌以標靶藥物為主

病患先檢測體內有無基因突變,檢出有EGFR(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基因)突變、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變、ROS1(原癌基因受體酪氨酸激酶基因)突變,則可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中有5到6成可檢出EGFR突變,4到5%可檢出ALK突變,另外還有1%的ROS1基因突變病患。但標靶藥物平均一年會出現抗藥性,即使用到第三代的標靶藥物,也可能會在9~10個月出現抗藥,所幸在免疫治療問世後,患者可以考慮免疫療法或是免疫療法併用化學治療。
2、沒有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則要測量癌細胞蛋白質PD-L1表現量,若表現量≥ 50%可以考慮第一線單用免疫療法,若表現量<50%則可以考慮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併用化學治療。

高尚志以癌細胞是壞蛋為例解釋免疫療法的作用方式,過去的壞蛋身上刺龍刺虎、有明顯的識別標記,但現代的壞蛋外觀並不突出,不但善於偽裝還廣結善緣,和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稱兄道弟,逃避免疫細胞的攻擊。陳育民則舉例,癌細胞活化過程中產生的PD-L1就像是一把鑰匙,而T淋巴細胞上的PD-1像是鑰匙孔,一旦鑰匙插進鑰匙孔中T淋巴細胞就會凋亡,而免疫療法就是阻斷PD-L1和PD-1結合。




高尚志以壞蛋比喻癌細胞,而免疫療法就是喚醒免疫系統,阻斷壞蛋和免疫細胞稱兄道弟。
陳育民說明由於免疫療法是喚醒病患本身的免疫系統,讓自身的免疫細胞去對付癌細胞、所以副作用相對輕微,不像傳統化療或是標靶藥物是利用藥物成份去殺癌細胞,所以會有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神經毒性、口腔黏膜發炎等等副作用。但當免疫力活化過頭時可能會出現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像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腸炎等。

越早使用免疫治療效果越好  

陳育民指出,因為經過化學治療後免疫力會變差、且腫瘤也可能會變異,因此建議最好是可以在第一線、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效果會較好。但目前,免疫治療只對約2成的肺癌病患長期有效,即使現在已有蛋白質PD-L1表現量以及腫瘤突變量(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檢查,但仍有2到3成病患接受免疫療法之後,在3個月內快速惡化,也就是說其餘的5成病患,病情的變化會介於3個月到2年之間。

陳育民強調,目前比例約一半的肺癌病患,能有更好的預後,未來還要更精準的對照出免疫藥物與生物標記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

陳育民強調免疫治療是「精準治療」,目前醫界一致的共識是PD-L1表現量≥ 50%的患者可以單獨使用免疫療法治療,若PD-L1表現量較低者則建議搭配化療,表現量越低化療的比重越重。PD-L1表現量為目前主要的篩選機制,但與治療成效並非絕對相關,因此免疫治療與對應生物標記間的關係仍持續在釐清中,未來必須更加精準的對照出免疫藥物與生物標記之間的關係,才能透過檢查生物標記、進而找到免疫治療療效最好的病人。( 來源:良醫健康網 )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25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