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問題/大數據如「血鑽石」 我們或是被奴役採礦的童工 | NOWnews | 旅食樂

當今我們使用的 QWERTY 鍵盤,上頭的字母配置自蕭爾思發明之初就採用如此的編排方式,目的不是為了讓人們方便或易於使用,起初只是避免人們打字太快,讓打字機的絞鏈纏在一起才做出此設計。儘管這非最好的設計,卻也一直被人們持續沿用至今,為一歷史中偶然的結果。同樣的,現今谷歌, Facebook 或亞馬遜能如此龐大的原因,也是因為人們慣常使用。谷歌不僅僅做為一個搜索引擎,它同時是一個電子郵件地址( Gmail )、一個電話會議製作者( Hangout )、一個檔案編輯與創建者( Google Docs )。這些產品旨在要讓消費者陷於自成一格的生態圈中,例如沒有 Gmail 帳號,你就無法使用 Google Hangout 等服務。於新時代之下,我們有多少免費科技產品及服務可用,這是多麼令人欣喜的事!很遺憾地,若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恐怕僅是一廂情願。就如谷歌並沒有免費提供我們任何東西,形式上恰巧相反,而是我們正在向谷歌提供它所需要的東西。當消費者使用 Google 服務時,甚至不再是他們的客戶 ,而是他們用以牟利的產品,因谷歌的大部分利潤來自向公司出售廣告空間和用戶數據, Facebook 和亞馬遜的商業模式也建立在個人數據商品化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興趣、偏好、社經地位和政治立場都是可以被銷售的。
就如 Google 占了美國網路搜索的 70% 、於歐洲佔 90% ,以及 Facebook 擁有全球人口 1/4 、超過 20 億用戶,當前世界的六家科技巨頭( Facebook 、谷歌、雅虎、美國在線、推特和亞馬遜)約占數位廣告市場的 53% ( Google 和 Facebook 就佔了 39% ),而擁有這種主導地位便意味著他們更有條件可將其規則強加於旗下用戶和客戶,就如 What’s APP 創辦人 Brian Acton 發起的 #deletefacebook , 用戶若對臉書蒐集、分析、販賣個資行為有所不滿而欲刪除臉書,市場上幾乎沒有可與之匹敵的對手產品可用。
其擁護者或將表示,這些科技巨頭在數位廣告中大發利市的同時,龐大的廣告量促進了經濟活動。然而目前並未有任何證據顯示廣告會促進經濟活動,我們不可忘卻,所有人對大數據的科技與創建都貢獻了一己之力,科技公司創建的廣大平台是仰賴於納稅人的稅金所打造的網路基礎設施,以及其網路效應帶來的規模經濟。至於相關利潤,並未流入較小型的新創公司手中,亦非回饋於公眾。儘管確實沒有任何理由說明,公眾的數據不應該由科技巨頭所擁有,亦或個人不應提供科技服務商個資,但其中關鍵為,此類帶有公共財色彩的事業是否取之於民、還之於民地將部分利潤反饋給公民,甚或更進一步地利用大數據改善國家福祉,發展滿足公眾需求的數位經濟。
就如菜價或汽油等民生用品價格可能受政府監管,以防商人濫用市場主導地位哄抬,這些坐擁壟斷地位的網路服務商基本上卻不受監管,能獲取大量商業回報。然而這又回到了政府監管單位與科技服務商之間的角力,以台灣而言,「個資法」過去屬法務部監管,科技類通訊產品則屬 NCC ,主管機關呈現多頭馬車狀態,管理權責未明。日前歐盟 GDPR 上路,在行政院會建議下,個資法的主管機關才轉由國發會擔任。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亦表示,隨歐盟 GDPR 上路,台灣現行個資法仍是參照歐盟 1995 年制定的「個人資料保護指令」,在個資輸出上並無明確規範。而談及修法,於台灣號稱關注科技的立委卻高喊「擁抱新創」,讓科技產品修法之路更加遙遙無期,台灣於個資保護上欲跟上歐盟腳步,景況仍舊未見明朗。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