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就像一本書 讓國際學生找到自己踏出職涯關鍵一步
▲來自薩爾瓦多的沈法柔,自臺灣取得碩士學位後即回國工作,目前任職於當地的非營利組織「SusHijos His Children」。(圖/資料照) 大 中 小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自2011年起,每年有超過1萬名外國學生來臺攻讀學位,他們在臺灣讀書、畢業、成長,有些人畢業後回到自己的母國,有些人則選擇留下來工作。這些學生是在什麼機緣下來到臺灣?留學臺灣的經驗又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什麼影響?為了找出答案,高等教育國際合作基金會訪問四名學生—兩位回到母國工作、另外兩位則留在臺灣繼續努力,他們的經歷不同,卻同樣精采,值得有志留學臺灣的國際學生參考。沈法柔(Fryda Marcela Sales Bogle)來自薩爾瓦多,自臺灣取得碩士學位後即回國工作,目前任職於當地的非營利組織「SusHijos His Children」。我們透過Facebook的視訊功能訪問沈法柔,雖因訊號問題導致她無法透過看到在臺灣的我們,但在我們的螢幕上,她始終帶著笑容,認真理解每一個問題。她說臺灣的文化風俗與薩爾瓦多相差甚多,一切都是嶄新的經驗,一開始甚至只能用「震驚(overwhelming)」形容!但當她慢慢適應這裡的生活後,「留學臺灣」轉變成一趟非常美好的旅程。沈法柔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由於是以英語授課,同學國籍多元,能夠與許多不同國家文化同時交流。臺師大對於國際學生的用心也讓她很快適應新的環境,她形容臺灣這個島嶼就像是一本書,讓所有對它感到好奇的人能夠翻閱和探索。與沈法柔的經驗類似,對臺灣同樣從陌生到喜愛的,還有來自聖露西亞的克莉沙(Cleisha-Bernise Springer),她在美國完成大學學業後,非常渴望能出國學習、體驗不同文化。克莉沙得知在臺灣學習華語的機會,立刻申請來臺。一開始,她對臺灣十分陌生,連地理位置都不甚清楚,「雖不致於把臺灣和泰國搞混,但我一開始的確連臺灣在哪裡都不確定。」她一開始是在輔仁大學學華語,結束課程後,申請就讀政治大學的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nternational Masters in Asia-Pacific Studies),希望透過社會科學更深入地了解臺灣、了解亞洲。畢業之後,克莉沙選擇留在臺灣,「很多事情我還沒有接觸到、也還不能夠好好理解。在這裡讀了三年書,雖然很不錯,但在課堂之外,還有很多可以學,特別是如何把課堂所學的知識運用在現實生活中,這是更重要的事情。」她接著用中文補充,「如果當初就回去爸媽身邊,對我而言是『失敗』,」懷著這樣的想法,她開始在外語補習班擔任行政人員與英語講師。「一開始真的很辛苦,」克莉沙苦笑著說,這是她的第一份正職工作,因為缺乏教育經驗,在講台上面對活潑好動的小孩,讓克莉莎吃盡了苦頭。但在努力適應一年後,克利莎現在已經能從容面對工作,與我們分享過去一年的菜鳥歲月。與克莉沙一同接受訪問的,還有華語相當流利的劉恆原(Jovian Gautama)。來自印尼的他,經驗與其他人不盡相同。一開始,劉恆原並非為了學華語而來到臺灣,而是他在印尼當地就讀的天主教職業學校與當時的高雄文藻外語學院(今已改制成為文藻外語大學)合作,提供獎學金讓學生赴臺就讀,他因此來到文藻修習英語。現在,劉恆原的華語已十分流利,不只來自求學時期的累積,更得力於兩年多來紮實的工作訓練。「那時候(2014年)規定畢業後就必須返國,所以如果要留在臺灣,一定要在畢業前找到工作,」於是,在畢業前的最後一個春天,劉恆原便開始在臺灣知名求職網站上登錄履歷,希望覓得理想工作。「我想說我英文不錯,對國際貿易也蠻有興趣,所以那時希望可以找到國際貿易的業務工作,」碰壁幾次後,終於在高雄的一家從事不鏽鋼進出口的傳統產業,展開了他的職場生涯。因公司從事不鏽鋼貿易,身為業務的劉恆原也必須掌握不鏽鋼的成份等知識,雖然辛苦但也有所收穫,後來在工作所累積的人脈中,認識了「創業公司」(Startup)這個概念,進而加入目前所任職的科技新創公司。留在臺灣工作,對於克莉沙和劉恆原而言,是挑戰自我的機會,他們也確實把握這個機會,展開人生的嶄新階段。而對離開臺灣、返回母國工作的國際學生,臺灣經驗又具有如何的意義?這個問題,或許可以在越南藉的黎英(Lynn Li)身上,找到一部分的答案。黎英一開始在越南就讀於河內經工大學(Hanoi University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因為該校與臺灣的中原大學有合作關係,她因此有來臺學習的機會。「雖然在越南的時候,學校有教我們華語,但只教專有名詞、沒有生活用語,所以剛到臺灣的時候都聽不懂大家在說什麼,」黎英以飛快的語調回憶初到異國的窘境。然而文化環境並未讓黎英受挫太久,她很快的調整自己,開始體驗在臺灣留學的生活。中原大學財金系畢業後,其他一起來臺的同學多半返回越南,但黎英決定報考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流利的華語與學校紮實的訓練,讓她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十足,甚至還未畢業,便有設廠在越南的臺商公司詢問她就職的意願,還願意比照臺灣水準、提供遠高於越南年輕人的薪資,聘雇她回到越南工作。在訪問的過程中,黎英的反應自然,口音、語速和用語皆與臺灣人十分接近,乍聽之下,與日常生活中活潑開朗的臺灣女孩毫無二致。黎英告訴我們,為了避免自己的華語退步,她回到越南仍勤加練習,甚至半開玩笑的「規定」公司的中國籍同事必須以華語與她交談,因此即使離開臺灣兩年,她的華語仍然流利。越南與中國、臺灣在經濟上密切合作,街上隨處可見華語補習班,問黎英在臺學習華語與在越南學習有何不同,她說可是有著天壤之別,「在越南學華語,很難跟以華語為母語的人溝通,就像我剛來臺灣的時候,根本聽不懂。」黎英說,目前臺灣仍有許多企業前往越南設廠、投資,對於還在猶豫是否出國進修的越南年輕人,黎英建議,若能了解臺灣文化風俗和語言,對於未來的就業必定有所助益。而選擇留在臺灣奮鬥的克利莎和劉恆原則不約而同地說:「要積極接觸人群,找工作時不要害怕失敗,」就學期間不能只是專注在學業,反而應該多方面接觸、學習,看見不同的人身上的經驗。已經開始第二份工作的劉恆原更強調,不要害怕一開始求職的碰壁期,但也不必為了留在臺灣而犧牲理想,屈就自己從事興趣之外的工作。「身為一個外國人,再怎麼會說華語,還是會被當成外國人,但也因此會強烈意識到『自己』、了解『自己』,」但身處在異國,因為社交圈交集,更容易接觸其他國家的人、更容易迸發新的想法,「比起留在家鄉,擁有更多機會,」他們以過來人的身分,如此說道。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