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物/王毅、陳錫文、郭樹清、劉源的高考往事

恢復高考當年,長沙市一中的一個考場。 大 中 小 在中國大陸大陸的高考史上,1977年和1978年是兩個極為特殊的年份。1977年,鄧小平重新走上黨和國家領導崗位之後作出了一個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的重大決策,恢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根據鳳凰網報導,尤為特殊的是,77級的考生是中國大陸大陸高考史上唯一一級在冬季考試,春季入學的學生,他們與78級學生的時間差是「空前絕後」。77級的學生在1977年12月考試,1978年2月至3月入學,78級的學生則在同年7月考試,9至10月入學;1982年1月底,77級的學生畢業,同年7月78級的學生畢業。從入學到畢業,兩級的學生都相差僅六七個月。當然,最空前絕後的還當屬這兩年高考的難度。歷經了「文革」教育斷層,「考大學」變得十分不易。兩年間,全國共有近1200萬人參加高考,最終只有67.2萬人圓夢,錄取率不到6%,這個數字有多低?我們來看一個對比,2015年全國942萬人參加高考,實際錄取700萬人,錄取率74.3%。所以,在那個年代,考上大學就意味著命運的改變。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發現,不少現任的50後、60初官員都是在這兩年的高考中脫穎而出,直接受惠於恢復高考這一政策。為省學費 第二志願報北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首屆考生。1974年,李克強高中畢業,同年3月,在「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號召下,李克強離家到安徽省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插隊。「非常喜歡看書」是許多當時的村民對李克強的表述,「很少跟人說話,每天手上都有一本書,背在身後踱來踱去,手不釋卷。」得知高考恢復的消息,李克強積極備考,高考前夕,他在家複習,每天看書到凌晨兩三點。當年在鳳陽縣的村民回憶稱,李克強雖然「又黑又瘦」,但白天幹10個小時的農活,晚上回來還看書,有一回替別人家燒火,邊燒火邊看書,火熄了全然不知。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李克強做了十年的燕園學生。不過,在當年,北京大學只是李克強的第二志願,第一志願是安徽省的一所師範學院。後來,李克強在《師風散記》中回憶自己填報志願時的心情時這樣描述,「當時的我多數時間是和鄉親們一起為生存而忙碌,幾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願填寫了本省一所師範學院的名字─— 據說在師範學院讀書是不必付錢的。即便如此,我對北大依然存有難以抑制的向往,於是又在第二志願欄裡填下了北大。」即便不是第一志願,具有優先招生權的北大依然錄取了李克強,進入當時還保密的「政法專業」即後來的法律系。「高齡考生」與最年輕紀錄現任外交部部長王毅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1977年參加高考,1978年,25歲的「高齡考生」王毅進入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在日語專業就讀。在此之前,王毅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當了8年知青,因為「高齡」,他差點與高考失之交臂。按照1977年招生文件的規定,「考生年齡在20歲左右,不超過25周歲,未婚。」鄧小平在當時科教工作座談會上,談到下鄉知青的報考問題時說,對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中通過自學達到了較高水平的人,要千方百計把他們招回來上大學或當研究生。所以,1977年的招生文件還有一項特別規定,「對實踐經驗比較豐富並鑽研有成績或確有專長的,年齡可放寬到30歲,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兩屆高中畢業生)。」在1978年招生文件又明確規定年齡可放寬到30歲,並取消了其他限制。大齡知識青年有了「政策綠燈」,當時的大學課堂上生源複雜、年齡差距大的情況也就十分常見。王毅入學時,比最小的同學足足大了7歲。1982年大學畢業後,王毅與外交部結緣,進入亞洲司工作,此後所經歷的每個職位幾乎都創下了「外交部該職位最年輕的紀錄」。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