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花甲男孩轉大人:荒謬深刻近在眼前

▲《花甲男孩轉大人》好看、耐看的程度,以及整體的拍攝成績,都遠遠超乎預期,十分值得推薦。(圖/好風光提供,2017.06.05) 大 中 小 以一個故事的篇幅,涵蓋台灣在地人文的神韻精髓,外在形塑生動的族群生相,內在爬梳世代傳遞的人情義理,「植劇場」推出的新劇碼《花甲男孩轉大人》意外地做到了。農村一個不大不小家族的大家長「阿嬤」病逝了,不多不少的兒孫們紛紛趕回奔喪,哭得呼天搶地之後,才發覺阿嬤氣若游絲一息尚存,而在這一段「將死未死」的彌留階段,家族的角色們各有各自的繁複背景,彼此關係間互有牽扯纏繞的情緒糾葛,這種帶點「荒謬」意涵的戲劇處境,拉出了整齣戲的主軸tone調,從從容、詼諧的角度碰齣生命議題,在導演瞿友寧流暢、精準的烘焙手法下,嘲諷、幽默、感傷、抒情等等不同元素混搭並行,交織成一幅極難歸類卻又力道酣暢、生趣盎然得讓人欲罷不能的嗆辣浮世繪。《花甲男孩轉大人》層出不窮的人物和戲梗,鮮活蹦跳;深入淺出的細節設計,例如:菱角總是跟花生一起賣;左鄰右舍趕在人臨終前把積欠的會錢、借物拿來歸還…,這種台灣人才能體會的草根趣物,時不時讓人會心莞爾,情節通篇看似平凡百姓家的庶民日常,卻讓人看時津津有味,看完深刻有感,就已播映的首兩集眼見為憑,《花甲男孩轉大人》好看、耐看的程度,以及整體的拍攝成績,都遠遠超乎預期,十分值得推薦。《花甲男孩轉大人》這種「指名性」很高的劇名,不免讓人直覺以為是以單一人物做為敘事主結構的情節走向,但從首集的半個小時之後,盧廣仲飾演的「鄭花甲」在常被誤會成男生的女死黨阿瑋陪同下回到鄉下,整齣戲的視野格局瞬間豁然開朗,放眼各房的叔伯姑嬸,十里八鄉的同窗、鄰居、遠近親戚,人人有戲,琳瑯滿目。值得細品的是這些大小人物的登場並不純粹為了場面熱鬧,在「功能」安排上,或多或少呼應了某些議題的不同面向,例如:大伯、二叔的幾個兒子,哪一個才叫做讓父母「引以為榮」?一口一個「政壇新秀」、「科技新貴」,在人品的憨厚、純良「量尺」面前,跟「宅」得毫無事業上進心的「鄭花甲」比起來,究竟哪個才是「好兒子」?而容許兒子「未婚生子」的上一輩,對於「這麼大還不嫁」的妹妹,或者誤以為鬧同性戀的兒子,反倒覺得是「丟人現眼」的…,這些段落,其實都存在著「價值觀」的辯證,都保留了發人深省的空間。陪伴「還有一口氣」的阿嬤的那段期間,「鄭花甲」身旁的所有人加總起來,構築成一個肌理豐饒繽紛擾攘的俚俗台灣,這,才是《花甲男孩轉大人》這齣戲真正的主角。原著小說作者楊富閔的創作企圖是極有野心的,透過「鄭花甲」這個人物的角色關係網,他將農鄉社會的宮廟、殯葬、檳榔西施等等特殊文化即景,「黑道幫派」、「地方政客」與基層地方發展秩序微妙交融的種種吊詭生態,都被以洗練的筆觸做了畫龍點睛的刻畫,栩栩通透,但不過度渲染,傳神極了,高明極了。而幾個重要角色的雕琢,細膩而完整:承受喪子之痛的老四柯叔元,一心想踩著家族僅存的剩餘價值往上竄的老二龍劭華,在極度的卑微跟被壓抑的尊嚴隙縫間自我衝撞的大哥蔡振南…,這些角色分別都成立了一個個氛圍迥異但又重複堆疊的個人情境,裡頭存在著獨自的發展,以及擦撞時所衍生的矛盾與激盪,這是這個故事在講述時技術上困難的地方,卻也這是這齣戲特別好看精彩的地方。在眾多角色的設計上,那個始終躺在病床上(靈堂裡)卻不斷在兒孫們的回憶敘述裡異常活躍的「阿嬤」,年輕時豪爽俠氣,臨到老來思維觀念與時俱進(跟孫子談網路,說英文,還不反對他當「同志」),是讓人最是過目難忘,最獨特耀眼的一個人物設定,格外值得一提。繼《天黑請閉眼》、《積木之家》等幾個挑戰「類形電影」結構特色的作品之後,《花甲男孩轉大人》對於「植劇場」系列的「階段性使命」,應該設定在於嘗試「影像戲劇」與「優質文本IP」在創作上「轉換」與「繁衍」的正向可能性。從呈現出來的最終結果來看,不得不說一句:《花甲男孩轉大人》這個故事的原著結構,在「影像化」的過程中居功厥偉(小說作者楊富閔同時也參與了編劇工作,甚至還在第二集「校車同學會」那場戲客串了一角),除了上述提到眾多角色塑造上的成績斐然之外,在情節鋪陳的大軸線上也同時展現了對諸多支線恰到好處的「經營」與「掌控」(例如:蔡振南、柯叔元等角色心理的情感面),在在發揮了嚴謹縝密的組織駕馭能力。而做為優先次序上排第一順位的「鄭花甲談戀愛」的這條storyline,在進展的節奏上,於「自然寫實」與「活潑歡快」的兩種效果間取得極佳的平衡,不浮誇,不刻意,還巧妙地安排了「阿瑋」這樣一個充滿變貌魅力(懸念)的「第三者」存在,整體設計別出心裁,完全不落俗套。
▲▼《花甲男孩轉大人》好看、耐看的程度,以及整體的拍攝成績,都遠遠超乎預期,十分值得推薦。(圖/好風光提供,2017.06.05)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