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漢代皇帝給官員發年終獎先例 抵得上全年工資
1948年上海《工商法規》刊載的「年獎問題處委會決議四點」。 大 中 小 臨近年末,又到了歡度春節的時候。但春節能不能『歡度』,一方面取決於是否闔家團圓,心情舒暢,另一方面則要看手頭是否寬裕,年貨齊備。作為大陸最重要沒有之一的節日,每逢春節,人們都希望老闆上司掏包解囊,發點福利。根據北京青年報報導,與此同時,員工下屬也心照不宣地在這時候走動往來,加深感情。如此一來,從上到下都心滿意足,皆大歡喜,高高興興回家過年。這種熟悉的流程,已在中國古代延續了數千年,成為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倘若打破了規矩,還會引來大家的不滿和抗議。
皇帝發放年終獎金
漢代『臘賜』超過全年工資,北宋官員年終獎金少得可憐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皇帝給官員發放年終獎金已經有了定例,稱為『臘賜』。顧名思義,就是在臘月賞賜錢物,以備過年之需。依照官員等級的不同,『臘賜』的數量多寡不一。據楊侃的《兩漢博聞》記載:『臘賜大將軍、三公錢各二十萬,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進、候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三萬,侍中、將、大夫各二萬,千石、六百石(均是官名)各六千,虎賁、羽林郎二人共三千。』其中提到的『錢』是五銖錢,據研究,漢代一枚五銖錢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4角。連同牛肉、粳米加一起,大將軍、三公獲得的年終獎金勵差不多高達10萬元,最少的虎賁、羽林郎兩位也要過萬。對照一下當時官員們的工資,像大將軍、三公之類的高級官員,月薪約一萬七千五百枚五銖錢,合人民幣七千元,一年下來八萬四。也就是說,他們的年終獎金勵超過了全年工資,福利之優厚讓人羨慕。高額的年終獎金勵,既是對官員們過去一年辛苦辦公的嘉獎,也勉勵百官來年擼起袖子加油做。看了這些獎勵清單,真要佩服漢代的皇帝們,畢竟錢、肉、米都是出自國庫,相當於皇帝自掏腰包,倘若沒有十足的魄力,誰也捨不得這麼大方發放。這也讓後來人看得眼紅心動不已。清代的徐昂發先生,在比較了歷朝歷代的年終獎金數額後,不禁感嘆說:『漢世優恤臣下,可謂厚矣。』與漢代相反,北宋官員的工資相對較高,年終獎金則少得可憐。以我們熟悉的包拯包青天來說,他任職開封府時的基本工資包括了月料(月薪)、餐錢(飯補)、茶湯錢(水補)、薪炭錢(取暖費)、公使錢(招待費)、添支錢(崗位津貼)等等,全部下來差不多已有萬貫,相當於人民幣五六百萬元之多。反觀當時官員的年終獎金,即便是宰相級別的國家重臣,也不過五隻羊、五石麵、兩石米、幾壇酒而已。相比他們的工資來說,真不知低到哪裡去了。無論賞錢還是賞物,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非常實惠的東西,直接關係到官員們的春節消費。到了清代,賞賜的物品種類更為多樣。清宮有『冬至賜貂』的慣例,每逢冬至,在南書房、如意館、昇平署等部門上班的人都能得到數張貂皮。臨近年尾,各王公大臣以及部分外廷大臣還能得到皇帝賞賜的『福』字一幅,『歲歲平安』荷包一個,燈盞數對,以及從遼東運來的鹿尾等珍貴物品。福字、荷包雖然有點形式主義,但既然受賜於皇上,自然意義非凡,百官還是會引以為榮,格外珍惜。
官員自籌過節費
翰林院起草任命書有『潤筆費』,唐宋時期衙門可以放高利貸在古代龐大的官僚系統之下,皇帝發放年終獎金通常無法面面俱到,即便像漢代那種相當敞亮的發放標準,也難以兼顧到各個級別的官員。為了達到歡度春節的目的,官員們也不閒著,想出了各種辦法自籌經費,聽著總有點自我發放過節費的味道。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