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範假新聞 科學家將開發「疫苗」
▲美國大選後,假新聞成了世界各地熱議的話題。(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大 中 小 美國大選過後,最讓人熱議的大概就是流竄在各大網站及社群媒體上的「假新聞」。美國情報機構也首度表明,假新聞對選情有所影響,雖然社群媒體公司的CEO們對此不置可否,但臉書卻也開始注意到作為社群媒體,假新聞的擴散多少會影響用戶的觀感。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劍橋大學設計了一項心理學工具,來針對扭曲事實的言論。他們發現,只要能先發制人的暴露與新聞相關的小小的錯誤訊息給讀者,就可能可以減少假新聞對他們的衝擊,民眾在看到假新聞後受到的影響也會變小。劍橋大學負責該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林登(Sander van der Linden)博士說:「這個概念是來自於優先建立一個認知光譜,幫助閱聽人抵抗錯誤訊息,好讓他們下次看到相同訊息時反應不那麼敏感。」因為錯誤訊息像病毒一樣會傳播、複製且擴散,這些訊息會沾粘在一起,人們看久了會對他的可信度存疑。在美國大選期間最著名的兩項假新聞訊息,其一就是教宗方濟各(Francis Popes)曾公開支持川普;其二就是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販售武器給「伊斯蘭國」(IS),這兩則故事起先在臉書上獲得廣泛的認同,數百萬人分享甚至轉傳,臉書在選後也不得不建立新功能,好過濾這類假消息。這也讓Google及同為社群媒體的推特(Twitter)感到壓力。另外一個著名的錯誤訊息傳播案例,便是川普在大選期間稱全球暖化是假議題,即便多數人已經有認知,大家對於全球暖化的共識也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但當兩個訊息並列時,確實有人會傾向對二者的結論都存疑。結果一時讓氣候變遷的說法成了懸而未決、未被證明的科學理論。還不確定劍橋大學推出的方式是否可行,並非過濾,而是像製作感冒疫苗一樣,先讓民眾暴露在一定程度的假訊息之中,當大家對此嗤之以鼻,不再相信時,或許能產生對假新聞的「抗體」。至於效果如何呢?作為讀者的根本之道,應該還是多方查證,提升媒體識讀(Media Literacy)的能力,在讀完文章後批判性思考,不要先全盤接受。所以讀到這,你還相信這篇文章嗎?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