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叫板蘋果,華為的底氣在哪裡?
![]()
去年4月,華為旗艦店在南京路步行街高調開張,對面就是蘋果零售店。華為的門面比蘋果小了很多,選在這個地方開店,似乎有跟蘋果一較高下的意思。
看數據,蘋果「碾壓」華為而兩家公司的真實差距比這兩間門店更為明顯。華為4月1日公布的財報顯示,去年全球銷售收入為608億美元,而蘋果2015財年的營業收入高達2340億美元。凈利潤的差距就更大了。華為去年凈利57億美元,蘋果2015財年凈利534億美元,是前者的9倍多。即使不看枯燥的財務數字,蘋果手機銷量也足以「碾壓」華為。去年蘋果賣出了2.3億部iPhone,是華為的2倍多。
![]()
但如果看去年四季度的數據,你會發現華為正在快速趕上:
![]()
以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消費者板塊是華為發展最快的業務,在三大業務中所占的比重也在迅速上升。
研發投入:華為>蘋果華為有一項數據超越了蘋果,那就是研發投入。財報顯示,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高92億美元,占銷售收入15%;相比之下蘋果研發投入81億美元,僅占營收總額的3.5%。
![]()
你也許會說,研發投入不等於企業的技術實力。沒錯,很多研發成果最後都被市場無情「打臉」了。舉個例子,三星每年的研發投入全球第二,僅次於大眾。2013年,三星推出首款曲屏手機Galaxy Round,本想搞個大新聞,不料卻成了科技界的笑話。郭台銘曾揶揄,難以理解這種「為消費者屁股設計」的產品。
![]()
galaxy round但三星是鐵了心在曲面屏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於是就有了後來的Galaxy Note Edge、Galaxy S6 edge和今年剛剛上市的Galaxy S7 edge。市場的熱烈反響說明了一切。三星身上濃濃的「技術宅」氣質跟華為有很多相似之處。華為是中國唯一一家擁有自家手機系統晶片的公司。在這一點上,包括聯想、小米在內的眾多廠商都沒敢嘗試,原因無他,投資太大,風險太大。華為做晶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4年。當時主要是做一些行業用晶片,主要配套網絡和視頻應用。2009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手機晶片K3。但因為產品不成熟,最後連華強北的山寨機都不願用。兩年後,華為推出改進版K3V2,用在了新上市的D2手機上。這是全球首個集成了4核ARM cortex A9的手機晶片方案,然而依然存在兼容性差、功耗大等問題。 再改,做出了910,用在P7、Mate2等機型上,成為第一款能用的晶片,功耗和性能為大眾所接受。進一步改,做出920,用在榮耀6、Mate7等機型上。相比於處於同一檔次,並被媒體報道存在漏電瑕疵的聯發科MT6595,麒麟920在多核調度、性能和功耗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然後就是930,華為第一個64核處理器;最新發布的950晶片功耗性能又有所提升,用在最新旗艦Mate 8上。得益於其出眾的功耗控制,Mate 8的續航備受好評。說它是目前市面上續航最好的手機也不為過。相比之下,去年高通驍龍810處理器可是坑慘了一大批廠商。因為發熱嚴重,驍龍被網友戲稱「燒龍」。採用這顆晶片的手機如小米note頂配版、樂視M9、錘子手機T2等都銷量平平。此時,華為總算可以笑傲江湖了。在代表研發實力的另一項指標——專利申請數上,華為去年是世界第一。
![]()
如果說華為是技術宅,那麼庫克時代的蘋果更像是營銷大師。以iPhone SE為例,蘋果經過縝密的市場調查後發現,還有很多消費者對小屏手機情有獨鍾。於是,用iPhone 5s的外殼加上iPhone 6s的配置,成了最明智的選擇。不需要重新設計外觀,不需要重新研發晶片,省了一大筆錢。3000元的價位也很有吸引力。iPhone SE增加了粉色版本,或許是因為蘋果看到了粉色iPhone 6的熱銷。這也是非常聰明的舉措。蘋果的營銷策略再一次大獲成功。iPhone SE發售首日即被搶購一空。 但不滿的聲音也隨之而來:黃屏、電源鍵鬆動……這可能是蘋果手機被吐槽最多的一次。
![]()
右邊是iPhone SE
兩大掌門人:任正非vs蒂姆·庫克任正非比庫克大16歲,但看上去比他老很多。兩個人都是天蠍座,性格上也頗多相似:低調沉穩,不喜歡張揚。任正非是華為的創始人,庫克是蘋果的接班人。
![]()
1987年,任正非拿出兩萬元創業。江湖上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有一年,華為的銷售人員拜會邊疆某地電信局領導,聊天中,對方頗多感慨,說十年前你們華為就有人來過這裡,那個人背著軍綠色舊書包,敲開門問我們買不買交換機……這位銷售帶著故事回到總部,講給上年紀的老同事。對方同樣一陣感慨,然後告訴年輕人,當年那個背舊書包去賣交換機的,可能就是老闆任正非。 文章未完,點擊這裡閱讀全文! 來源:www.guancha.cn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