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日本地名為何多為漢字

日本古代深受唐朝文化影響,紛紛使用漢字地名。 大 中 小 近日,在PTT上面有網友詢問到:為什麼日本的地名例如千葉、京都、名古屋等聽起來好像都很『潮』,感覺要比台灣的地名好聽不少,立刻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這時有鄉民跳出來解惑:原來都是因為一位女天皇所致。根據驅動網報導,當時日本深受唐朝文化影響,紛紛使用漢字地名,但卻相當混亂,因此《元明天皇》頒布了『好字二字令』,奠定現在日本地名的基礎在中國唐朝時期,日本出了一位女天皇《元明天皇》,這個女天皇雖然僅僅在位8年,但卻實施了影響至今的政策:全國地名一律使用漢字。當時因為與唐朝的交流,漢字傳入了日本,深受日本人喜愛,但由於用法並不統一,造成許多混亂,例如我們把Malaysia翻譯成馬來西亞一樣,因此當時日本也有許多類似音譯,也鬧出許多笑話,例如現在的『武藏(Musashi)』,當年叫做『無邪志』,甚至連『胸刺』都跑出來,而『我孫子』也是同樣情形下的產物。因此在西元713年,元明天皇頒布了『好字二字令』,凡諸國部內郡里等名,皆用二字,必取嘉名。也就是說過往那些無厘頭的地名全都廢除,一律致敬大陸人用2個字取地名,2個字還必須是體面的字。也因此才出現了『武藏』、『上毛野』改成『上野』,『多遲麻』則變『但馬』。除此之外,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地方還有很多,像是官場稱謂也都改成中式名稱,足見當時日本有多喜愛中國文化。儘管2年後元明天皇就退位了,但這項政策一直延續到今天,也才產生了這些看起來非常『潮』的地名。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