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數量驚人 最好夥伴是手機 快遞只能寄公司
![]()
「空巢青年」最好夥伴是手機。 大 中 小 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抽樣調查樣本資料顯示,2014年,全國一人戶占總戶數的14.92%,而在2004年,這個比例是7.8%。獨居人口中,除卻空巢老人和一部分離異、喪偶人士外,『空巢青年』的數量越來越多。根據驅動網報導,被貼上『空巢青年』標籤的人群,形象多是這樣的:單身,獨自租住一個單間或一居室,有一份普通工作,學歷在大學以上,最好的夥伴是手機。
『城市機會多,我想試試看』『水果一次只買三四個,怕吃不了。』『家裡沒人只好將快遞寄到公司。』不少『空巢青年』向《工人日報》記者形容他們的生活狀態,離開家鄉來城市打拼,住著一間房隔成幾間的單間,跟朋友的交流,多是在銀幕上,手機成了最好的夥伴,今年24歲的張清平老家在重慶奉節縣農村,大學畢業,在渝北區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會計,還有一個妹妹剛上大學。為了上班近一點,在公司旁租了單間,每天擠公車或輕軌。『以前住大渡口,早上8點半前打卡,6點多就要起床。』張清平租的房子是由套房改造的單間,只能放下一張小床和一個電腦桌,廚房廁所是6人共用,因此沒自己做過飯,都是叫外賣。每天張清平與朋友家人的溝通,主要就依靠手機。陳翔前不久換了工作,月薪有2000元(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興奮不已,『之前的工作經驗給了我機會,這下壓力小了很多』。每月發工資陳翔都得往家轉錢。『父親臥病在床,弟弟上大學需要生活費,我是家裡的壯勞力。』2015年大學畢業陳翔就漂到了北京獨居至今。『北京機會多,掙錢多,我想來試試看。』
『空巢青年』是社會發展的產物『「空巢青年」現象是社會發展趨勢導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主任、研究員李春玲認為,當社會流動越來越頻繁,大量年輕人離開父母獨自在大城市奮鬥,在某種程度上說,『空巢青年』現象是客觀存在且不可避免的。22歲的甘肅女孩楊婷大學畢業還不到一年,剛進入一家房地產銷售公司。『父母送我讀完大學很不容易了,不想畢業後還向家裡 要錢。』楊婷大學是在重慶讀的,重慶的機會也比甘肅多。從武漢來北京的李展博也有同感,儘管剛來這裡時頗為落寞,住的是700元一個月的出租屋,只能容下一張床,但卻感到滿是新鮮,能夠學到更多東西,『我在哪,家就在哪。現在交通這麼發達,去哪都很方便,沒必要束縛在一個地方。』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