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報報/專訪金馬最佳劇情片 導演:文青現在是貶義詞
《八月》導演張大磊接受鳳凰網娛樂專訪。 大 中 小 金馬得獎名單一出,名不見經傳的大陸獨立電影《八月》,不僅入圍了六項,還爆冷拿下第53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而男主角孔維一作為10歲的小演員,也拿下本屆金馬最佳新演員獎,令無數人意外。這部追憶90年代生活氛圍的作者電影,是導演張大磊的處女作,能有如此成績,他感到非常幸運。根據鳳凰娛樂報導,《八月》呈現了罕見的九十年代生活圖景,創造了超越地域和背景的時代情感共鳴,它的可貴之處在於,對時代感的表現是利用作者體驗,而非簡單的符號。在作者的黑白記憶裡,迷茫失意又執拗的父親,主張實幹同時犧牲一切的母親,與看不到未來的孩童日常一起,生動地於銀幕上閃耀著記憶之光。最令人傷感的是,那時身為孩童的八零後對大人們的悲壯似懂非懂,想懂亦不能懂。當二十年過去,八零後已長大成人,有了新的人生,新的失落,新的茫然,對於過去,卻來不及回顧。在接受鳳凰網娛樂的獨家專訪時,張大磊介紹了《八月》的種種創作細節,無論是黑白影像的考慮,還是入圍金馬獎最佳新人的小演員孔惟一的選擇,都歷經作者性的考驗,在這種單純而又專注的狀態下,張大磊確實在《八月》中做到了某種表意的極致。
使用黑白基調是為了留白,片名叫《八月》更寫意鳳凰網娛樂:為什麼要選8月這個時間?
張大磊:8月份拍攝是恰巧,再往後就開學了,再往前沒準備好,就在8月拍了。片名以前叫《曇花》,電影裡當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道具就是曇花,有一些寓意在裡面,象徵著美好稍縱即逝,也可能象徵著下一次期待。但是拍完之後我們把這些關於曇花的節點都打掉了,我們不想讓它有太明確的形式感或是敘事邏輯,就把曇花淡化掉了,片名如果再叫《曇花》,就會有點刻意,而且從2008年叫到現在,有點膩了,我們的前輩麥麗絲導演直覺很準,他覺得不如叫一個寫意浪漫一點的,給我提了個《八月流火》,但我又覺得太長了,又很具像,太刻意,就乾脆叫《八月》。八月是一個時間,很淡,八月會發生什麼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時間,也可以理解成很熱,什麼都有可能,留白會有很多,而且更像一個有時間感的名字,很符合影片氣質。鳳凰網娛樂:為什麼使用黑白?
張大磊:決定要用黑白是從寫劇本時候就開始了,其中有我自己的想法,也有攝影師呂松野的意思。我們倆都覺得黑白更適合這部影片的氣質,那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年代,相較於現在來講真的比較單純,比較理想化。黑白沒有更多色彩的資訊,因為色彩在提升一個作品的時候,也會干擾觀眾的判斷,很多東西就會很具體,會對號入座,對號入座之後,就做實了,留白考慮的空間就會少很多。第二個目的就是在寫實的同時,黑白有一些虛幻的成份,因為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回憶,都是有時候近有時候遠,都是不真實的。
《八月》中的『曇花一現』。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