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700歲旅程:年度必看台劇壓軸之作

▲《700歲旅程》不論情境或畫面無不是引人入勝的「電影感」,劇本出色至極,不刻意營造「文學性」卻雋永、甘醇得教人咀嚼、回味再三。(圖/台視,2016.12.05) 大 中 小 《700歲旅程》可視為2016年度最值得推薦的台灣戲劇精品的壓軸之作,將一個以人生黃昏為戲劇框架的故事出人意表地處理得朝氣蓬勃生機盎然,通篇盡是飽滿得化不開的真摯情感和人味兒,大結構的感動源源不絕,小細節的亮點層出不窮,導演鄧安寧多年豐厚功力盡出,信手揮灑,不論情境或畫面無不是引人入勝的「電影感」,劇本出色至極,不刻意營造「文學性」卻雋永、甘醇得教人咀嚼、回味再三,整齣戲沒有特別「大牌」的卡斯,卻因為眾多演員們耀眼生輝的自然生動演技,讓人產生「星光熠熠」的「滿足感」。這是一齣你很可能因為宣傳的不夠高調造勢策略的缺乏話題而「失之交臂」的戲,但倘若真地漏看了,對於愛看精緻好戲的觀眾來說,卻絕對是十足可惜的。以老人做為故事軸線的重要作品並不罕見,不論是好萊塢的《金池塘》、《溫馨接送情》或香港的《秋愛》、《桃姐》,膾炙人口的,除了必須足夠的對於人生深層意涵關照通透才能闡述精準的戲劇筆觸,更還有優秀資深明星特別豐穎、璀璨的演技展示。《700歲旅程》難得的是在具備了這兩個珍貴的特點之餘,還呈現了一個讓人眼前一亮,嶄新的充滿正能量啟迪的「切入點」。這樣一個以老人角色為主架構的故事,卻不彌漫惆悵感傷,他談的不是回顧、懷念、衰敗或結束,剛好相反,他談的是「出發」。龍劭華的鼓舞,牽引著張本渝的心由生無可戀的槁木死灰中出發、父親生命的結束,鞭策著女兒意志甦醒的出發…;一趟「700歲旅程」(一車子老人,加起來700歲)的出發,不是對滄海桑田的多愁善感,不是對垂老一生的依依揮別,而是以比年輕時更強毅的勇敢回頭檢視自己,並且迎向未來。這個主tone調貫穿首尾,感人至深,言之有物地直視歲月,理直氣壯地握牢、尊重、享受當下生命的分分秒秒。龍劭華對女兒張本渝的一番話道盡一切:「以前以為養女兒像養花,遮風避雨,呵護疼惜。後來才曉得應該像樹,她小時,我低頭照顧,她高時,我抬頭看她。等到有一天我走了,其實還在一旁變成肥料養分,守護著她,隨時看著她是不是一直都快樂幸福?」那語調釋懷,磊落,沒有一絲一毫的徬徨與悲情,特別感人肺腑,特別震撼人心。這不是一個「關懷老人」的故事,他們抬頭挺胸意興風發,日子過得比誰都精彩絕倫。給老題材一個新態度,一個新的視野和切入點,這是《700歲旅程》第一個值得激賞的可讚可觀之處。《700歲旅程》的戲劇情感之真切,開展的「世界觀」之完整敞亮,題旨的「共鳴」之深刻動人,劇本當表一功。戲裡流暢精準的倒敘手法,鮮明討喜的人物設定,幾乎毫無冗拍贅拍格外靈活真誠的對白(還包括台詞裡游刃有餘完全不生硬的台、國、英等語言切換)…,這個劇本呈現的不只是「技術面」的出彩,而是一個創作態度的清澈與誠懇:人物關係(情感)的增長,合情入理,不矯情;時不時引人莞爾的小幽默(例如林乃華夜裡把手指放在老公鼻子下,探探他是否還在呼吸?),源於自然,不矯情;推動情節進展的戲哏,貼合現實(也細心留意著起承轉合的敘事脈絡),不矯情;而說句良心話,放眼當前電視屏幕上的台灣戲劇,這三個「不矯情」說來容易,卻往往是讓一個戲潰不成軍的明顯「硬傷」(是通病,也是沉疴)。《700歲旅程》的劇本有體溫有靈魂,細節上的設計更不乏珠璣,龍劭華臨去時停車回眸的一句:「等我回來吃綠豆湯。」刻骨銘心,蕩氣迴腸,類似佳句比比皆是(例如:張本渝拍拍Darren,輕描淡寫說了句:「謝謝你的肩膀!」),這是《700歲旅程》的第二個精彩。在某些本土戲劇裡,偶爾為了凸顯演員們的演技口條,有的導演會簡化攝影鏡頭的構圖和移動(往往定格在演員的近景或特寫),這倒不見得是導演的偷懶取巧或功力不足,單純就只是一種個人「風格」的取捨吧?《700歲旅程》裡,導演鄧安寧的創作企毋寧是更全面的,在「劇情戲肉飽和」、「核心情感完整」、「人物栩栩如生」等基本元素齊備的前提下,猶能在攝影、剪輯、製作等層面上進一步兼顧,讓整個作品的「完成度」拔高幾個檔次,例如畫龍點睛的「空拍鏡頭」所強化的視覺「世界觀」、例如畫面構圖的精細設計,加厚了戲劇的氛圍(葬禮後,泣不聲的喜翔和兒子Darren分處兩個房間的視框切割)…在在顯示了力求「電影感」到位、成熟的講究,這是《700歲旅程》第三個特別值得肯定的用心。
▲▼《700歲旅程》不論情境或畫面無不是引人入勝的「電影感」,劇本出色至極,不刻意營造「文學性」卻雋永、甘醇得教人咀嚼、回味再三。(圖/台視,2016.12.05)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