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解讀更深層的「二十四節氣」 《時間之書》

二十四節氣中,驚蟄為「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大 中 小 『二十四節氣』作為先民總結出的一套氣象曆法,在中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時至今日,它還指導著國人的生產和生活。因此,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第五大發明也毫不為過,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更是理所應當之事。根據人民日報報導,不過,由於年代久遠,絕大多數人對二十四節氣背後的深厚文化所知寥寥。基於此,余世存的這本《時間之書》(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可以說是很好的普及讀物。在書中,余世存把二十四節氣稱為『中國文化眼中的《時間簡史》』,認為古人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農事,進行耕種、施肥、灌溉和收割,並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體系。藉助這個體系,古人得以將生產生活和自然統一起來,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事實上正是如此。從二十四節氣來看,古人眼中的時間比今人更立體,更有形。東風西風、晴空細雨、雷電霜雪都是時間的主人;桃樹梨樹、杏樹桑樹、菊花苦菜、蟲魚鳥獸、山川河流,都是時間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人根據時間的變化,採桑養蠶、安排生產,春耕夏長,秋收冬藏,人歸附自然,並根據自然規律來生活,以此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因此說,古人是最具智慧的,在沒有鐘錶、沒有日曆甚至連沙漏也沒有的情況下,便能夠掌握時間,並透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余世存在參考大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於每一個節氣都做了詳細論述。如立春為『天下雷行而育萬物』;雨水為『君子以思患預防』;驚蟄為『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春分為『君子以類聚辨物』;清明為『君子以議德行』;穀雨為『君子以同而異』等等,探討的不僅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還討論了人自身的成長。透過二十四節氣,在一年之中,自警自省,可以達到自身修為的提高。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無論古代還是現今,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古代,從周朝開始的三千多年裡,古代統治者一直有迎春的歷史,民間也留下吃春盤、春餅等習俗,並在這時踏春,進行春遊。而今天的立春,東風吹過,河流解凍,柳樹抽芽,小草新綠,仍是遊春的好時節。余世存透過對二十四節氣的文化解讀,讓我們看到豐富多彩、萬紫千紅的文化符號。更為難得的是,書中還配有知名網路畫家老樹繪製的二十四節氣插圖以及他撰寫的詩歌。如《春分》有詩:『乾坤平分晝夜,卻是燕子來時。水邊新綠野菜,陌上粲然花枝。』《立夏》詩:『新荷乍露嫩綠,後園初發幽篁。枝上青梅尚小,魚兒遊在池塘。』《秋分》詩:『月缺終有月圓,知我能得幾個。面對無盡江山,與誰平分秋色。』《冬至》詩:『冬來無盡長夜,雪覆三尺深寒。黃昏林下大靜,小村幾縷炊煙。』這些詩歌與插畫,和余世存的正文解讀相得益彰。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