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放流15萬隻稚蟹 增裕澎湖沙蟹資源

▲15萬沙蟹稚蟹打包。(圖/黃丁士提供) 大 中 小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為復育海洋漁業資源,多年來積極推動「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今(3)日上午,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將人工育成的15萬尾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稚蟹,於澎湖縣馬公市重光海域實施放流,期能豐裕澎湖海域的蟹類資源,進而對資源的永續利用做出貢獻。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將人工育成的15萬尾遠海梭子蟹與稚蟹實施放流 。(圖/黃丁士提供)水試所指出,為增裕臺灣沿近海之漁業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04年起辦理「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其中由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的「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業已陸續在104年放流遠海梭子蟹21萬隻稚蟹、105年放流33.4萬隻遠海梭子蟹稚蟹及106年預計放流遠海梭子蟹20萬隻以上的稚蟹於澎湖各海域。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丁士與林金榮表示,遠海梭子蟹俗稱沙蟹、花市仔、蠘子。雄蟹體表具棕藍色雲斑、具有較大的螯腳,雌蟹為青綠色,雌雄指間皆為紅棕色,常棲息於沙泥或岩礁區,包括礁岩、紅樹林、海草及海藻床等地。是所有螃蟹中最鮮甜美味,經常一蟹難求,且市場需求大,因而導致近年來野生族群數量日益減少,價格每公斤達700元以上。
▲106年預計放流遠海梭子蟹20萬隻以上的稚蟹於澎湖各海域。(圖/黃丁士提供)該中心近幾年致力進行遠海梭子蟹的人工繁殖試驗,目前正進行的遠海梭子蟹稚蟹共有2個室外200噸圓形培育池,今日放流是今年首批變態完成之蟹苗再經20天後培育成稚蟹約15萬尾,從孵化至放流稚蟹共經40天的培育後,蟹苗可長成平均甲殼寬約為0.7~2公分的稚蟹。此種體型之稚蟹已具有潛砂能力、晝伏夜出,有發達的螯,稍具防禦能力,已經適合放流。梭子蟹是掠食性的蟹種,在牠們變態成蟹苗後會相互殘食。在繁殖池的有限空間中,因殘食機會增大,使得蟹苗死亡率快速提高,故必須於牠們變態成蟹苗後,在短時間內分散養殖或進行放流,這樣存活率才會提高。
▲澎湖各界共襄盛舉。(圖/黃丁士提供)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