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移民禁令迫害 她改名6次躲藏真實身份

川普推出「穆斯林禁令」,使新移民成為驚弓之鳥;事實上,上世紀初美國亦曾簽署針對華人的《排華法案》,導致大量家庭流離失所。美籍電視台監製劉詠嫦的母親正是當年《排華法案》受害者,先後六次更改姓名以避免遭受遣返;把母親故事拍成紀錄片《對聯》的劉詠嫦指,希望美國政府推出新移民法案前,「仔細想想對國家、社會,以至每一個家庭帶所來的後果」。在加州出生及長大的劉詠嫦說,母親從來不願把成長、移民美國過程向她分享;直至一次偶然機會,劉詠嫦女兒為完成學校功課,外婆才首次把當年來美的辛酸經歷道出。把故事拍成紀錄片《對聯》(Chinese Couplets)的劉詠嫦接受《蘋果》專訪指,近月的「穆斯林禁令」,不幸地與百年前的《排華法案》十分相似,「當權者要想想,推出法案後對國家、社會、家庭帶來甚麼代價」。故事講述劉詠嫦母親,在1937年國共內戰期間、只有10多歲時離開中山,隻身前往美國,當時《排華法案》仍然生效,劉詠嫦母親只能以「契約子女(paper son)」方式,冒充別人子女入境,為避免身分遭揭穿,多年來先後6次改名,一輩子都無法以真實姓名生活;劉詠嫦說,母親一直不願分享其成長經歷,就是對政府不信任,「她永遠不會感到安全,即使子女在美國出生、長大,也只希望保持低調,擔心總有一天被發現真正身份」。紀錄片中,劉詠嫦與80歲高齡母親,2000年首次回到中山,不過祖屋已被拆去,只能把外婆名字刻上村公所族譜牆上;完成心願的母親,亦在不久後離世,劉詠嫦回憶道「她(母親)當時很激動,作為傳統的中國人,把外婆名字刻上族譜,對她來說有多重意義」。大學時修讀新聞系、電視台記者出生的劉詠嫦說,多年來堅持尋找母親背後故事,目標為把當年《排華法案》對社會影響向觀眾呈現,「跟母親的故事一樣,『排華法案』好像被刻意隱瞞,我希望把當中秘密拆穿,找出真相」。紀錄片於去年首映,贏得「CAAMFest」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大獎」,現隨劉詠嫦到美國各地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巡迴放映,包括下月在舊金山、波特蘭等城市播放,「不幸地,放映時間正好碰上『穆斯林禁令』,不論華人、日本人還是穆斯林,電影內一樣折射出政策對移民的影響」,劉詠嫦指,雖然《排華法案》已成歷史,但仍然值得反思當中對自由、平等的意義,「從中失去甚麼、得到甚麼,願觀眾在討論時有所得著」。(鄭柏齡/紐約報導)本文由《蘋果日報》授權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