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宅與外國人墓園遺址做鄰居 數十年來「相安無事」
『高雄港』,最早是指港口入口及其沿岸哨船頭與旗後附近地區,由於港口附近快速發展帶動人口不斷的激增,在日據時代,從1908年開始到1937年,日本政府共做了三次都市計畫,在1924年間也將高雄街升格為高雄市,這也是高雄市的起源。
▲高雄市鼓山區西子灣捷運站旁的【哈瑪星】聚落,由日文HA-MA-SEN中翻譯而來,為「兵棧」之意,早年是沙灘之地,日治時期為了要建造高雄港填土而形成,此地是港市合一最典型市街,也是高雄市現代化都市的雛型。(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14)哈瑪星聚落附近,有一處快讓人遺忘的【外國人墓園】遺址,背山面海,光復後成了住宅區,住戶多以榮民為主,當時部分墓碑尚未遷移也找不到主人,民眾入住後,房子就直接建在旁邊,形成與墳墓做鄰居的特殊景象,不過,數十年來民眾表示「平安無事」。
▲現存登山街60巷外國人墓。(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14)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郭吉清說,【外國人墓園】是1624 至1661年間,荷蘭人〈紅毛人〉統治台灣,當時在高雄活動的外國人去世後,研判被埋葬在現今英國領事館附近;1871 年時,來自各行各業的外國人,並共同集資興建一座新的【外國人墓園】,作為去世的外國人埋葬之處。此座墓園在1871年啟用,1877 年時因哨船頭山丘上面的墓園地主將土地出租予他人,因而原來安葬在哨船頭山丘上墳墓,被遷葬到此座新建的墓園。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當時的日本政府將此塊墓地,編列為英國政府永久租用地,1908 年將外國人墓園前方的天然潟湖填築為海埔新生地後,成為今日的哈瑪星地區。
▲墓碑上的英文清晰可見。(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14)1939 年在二次大戰後,英國對日本宣戰,墓園因而暫無人管理。1945 年,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台灣,當時墓園雖陷入荒廢,但多數墓碑仍在,直到1967年,台灣省政府將墓園土地地目由「墓地」變更為「建地」後,在當時都市規劃與建管失衡的情況下,民眾佔用所產生違建戶陸續破壞墓區,使得具有歷史意義的外國人墓碑,慘遭挖掘丟棄或變賣,當時也有民眾因不法買賣【外國人墓碑】而遭逮捕判重罪。
▲遺址基座清楚可見。(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14)早期民眾對文物古蹟保存多不重視,位在高雄市鼓山區的【外國人墓園】就是受害者之一,也許文物古蹟一旦毀損,就此消失。歷史文獻也提到,清末開港,台灣的淡水.基隆.安平.高雄均有外國人活動之處,就一定有墓園存在;如今,就以台北淡水的外國墓園保存的最完整。當地的耆老說,房子旁邊就是墳墓,其中一塊墓碑跟牆壁甚至連成一片,另一塊疑為墳墓的外型也橫躺在一旁,沿著墳墓蓋房子,別人看起來怪異,但耆老說,跟墳墓長期相處早習慣,耆老說,「善有善報,家中有神明廳,不擔心的」。鼓山區登山街兩旁可發現向弄狹小的社區,人情味重,墓碑也因此被房子包圍著。附近住戶說,幾十年下來,沒有外界想像的靈異事件發生,「陰、陽」兩宅彼此都住得很安穩。
▲歷史遺址需得到適當的保存。(圖/記者宋德威攝,2017.3.14)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郭吉清表示,進入登山街60巷內,現場依然發現墓碑上還刻有英文字,為1869年英籍海關助理。另外還有一戶人家,家裡旁邊也有一塊墓碑,碑文較清晰,據紀載,往生者是一位在西元1880年間,在高雄港外海觸礁發生船難的愛爾蘭籍船員「william hoprins」;兩塊墓碑都夾處於家戶之間,獲得居民尊重,也未遭受破壞。兩塊墓碑應為原址原物,明顯可知高雄港在19世紀即是通商重要港口的事實。
▲早期的高雄地圖有標示外國人公墓位置。(圖/記者宋德威翻攝,2017.3.14) 郭吉清說,五十多幾年前,墓園區域仍存在著近四十座的墓碑,如今卻僅剩下兩座墓碑及一塊基座,現均被社區內建物所包圍,其餘的墓碑及墳墓底下的遺骸,已下落不明。現今的哈瑪星成為高雄重要觀光文化產業地區,然而在市政府都市發展與開發同時,應妥善保留遺址,讓民眾與外國遊客可以多認識與了解高雄【外國人墓園】的特殊歷史遺址。本文由《NOWnews 今日新聞》授權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