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著比坐着有傳統文化?!外國人遇到蹲廁帶給他們那「最初的震驚」,甚至還「落荒而逃」!
去國外旅遊,第一句需要學會用當地語言說的話恐怕不是「你好」或者「謝謝」,而是「廁所在哪兒」。無論你是高冷傲氣的王公貴族還是遺世獨立的文人騷客,只要感受到來自腹腔深遠悠長的那一聲呻吟,你都會乖乖找到一個坑,讓括約肌一陣張合抖動,負擔卸下,喜上眉梢。
俗話說「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在廁所那一方小天地內,你可以盡情地釋放自我。隨着技術進步,如廁用具也在不斷向更加舒適、貼合人的生理需求發展。朱莉 •霍蘭在其著作《廁神》中提到,「馬桶愛好者們認為,文明並非源自文字的發明,而是第一個馬桶」。這足以證明人們已經把如廁的舒適上升到了人類文明的高度。
古時候英國國王使用的豪華馬桶。 但事實上,恰恰是這個被人們譽為文明起源的馬桶,在擁有幾千年文明的中華大地上讓人犯了尷尬症。相比蹲廁,讓人可以坐着輕鬆完成整套動作的馬桶着實減輕了人們如廁時候大腿肌肉的負擔。但與此同時問題也來了,人們在如廁時需要與馬桶有肌膚之親,當然這在家裡並沒有什麼問題。不過當馬桶出現在公共場合,這個本來是為人們私密行為服務的工具成了公共用品,你完全不知道在你之前有多少個人接觸過馬桶。最讓人難過的是當你坐下去的瞬間,感受到馬桶圈上一片透心涼的潮濕,而你此前卻並沒有察覺。也是,公共廁所嘛,「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台灣音樂人陳珊妮憤怒地拍下了百貨公司洗手間裡的「慘狀」 蹲還是坐,這是個問題。但似乎這個問題並沒有讓太多中國人糾結,因為即使在馬桶相當普及的今天,中國人依然更願意選擇公共廁所中的蹲廁,而不是相對舒服的坐便器——一項網上發起的投票結果顯示,高達88%的人認為景區廁所應該採用蹲廁而不是坐廁。
青海湖景區邊的一個「車載流動公廁」 在中國歷史上,廁所似乎一直是一個公共場所,現在家裡的私宅洗手間是隨着現代三口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古代宮廷或者大戶人家由於家庭人數眾多還有無數僕役,廁所是由一個大家族甚至群落共同使用。除了主人如廁可以享用便盆,大部分人還是會使用蹲廁。敦煌壁畫中就有關於古人使用蹲廁的描繪。在古代中國農業社會中,公共使用的蹲廁不僅能低成本地滿足大量人口的生理需求,還方便收集排泄物作為肥料。因而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和集體經濟時期,中國都廣泛地使用着蹲廁。
敦煌壁畫中關於蹲廁的描繪 改革開放以後,國外的抽水馬桶進入中國千家萬戶,但同時人們的衞生知識和意識也在提升。對於公共廁所中接觸皮膚的坐便器,大多數中國人還是望而卻步。尤其在1985年中國出現第一例艾滋病後,即便艾滋病的傳播途徑已經被無數次宣傳,證明皮膚接觸並不會感染艾滋病,在人們的意識中公共廁所的馬桶圈似乎還是培養大量細菌的溫床。又由於接近生殖器官,人們也總覺得骯髒的坐便器似乎會傳播各種性感染疾病。
一個洗手間門背後的宣傳畫 從很多醫生的口中可以得知,公共廁所中的坐便器其實並沒有那麼骯髒,大量的細菌和微生物並不能在堅硬冰冷的馬桶圈上存活,但尚未轉變的事實是在中國,還是有大量蹲廁在公共廁所中存在。甚至有不少人蹲着使用坐便器,花式開掛上廁所的能力也是讓人嘆為觀止。
喜歡蹲就蹲,喜歡坐就坐,這本來沒什麼,但當蹲廁出現在外國人面前,公廁那一個個隔間裡的小事就不得不被提升到文化的層面。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關係教授威廉•卡拉漢(William Callahan)拍攝的短片《廁所大冒險》(Toilet Adventures)中,不少在改革開放初期造訪過中國的學者和旅行家都表達了中國蹲廁帶給他們那「最初的震驚」。當時公共廁所里簡易的坑洞和隔板讓不少沒有接觸過蹲廁的人倍感不適,甚至有人落荒而逃。對於蹲不下來的外國人來說,完成如廁的整套動作就像在懸崖邊做瑜伽——骨骼不夠清奇還真完成不了。
短片里七十年代去過中國的泰國老人回憶當時上廁所的奇遇:豬來拱她的屁股。 同時,廁所空間的開放性也讓不少人覺得不太舒服。短片里一位美國歷史學者回憶在中國農村上女廁的經歷時,談到廁所的隔板建得浮皮潦草,旁邊一圈蹲在坑上的人們還會好奇地探過頭來看看她的屁股是不是長得和她的臉一樣白。「我有種奇怪的感覺——我真的不是一個人在拉屎」,這位歷史學者如是說。
「你不是一個人」 德國學者馬勒茨克在分析跨文化交際時談到在異文化中的人會基於一種「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來認知自己所處的新環境,也就是說他們會有意無意把本國或本民族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帶到新生活里。因此,很多從小使用坐廁,同時本文化中又十分注意私人空間的人在中國「坦誠相見」的公共蹲廁里拉不出來也可以理解了。 威廉•卡拉漢在視頻里提到了初來中國使用蹲廁的人「心路歷程」的四個階段:初見的震驚(shock)、嘗試使用時的恐懼(fear)、想各種辦法努力適應(bargaining)、忍着使用成功(struggle)。把這個過程放大,其實就是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和逐漸適應的過程。在嘗試適應之後,耿直的外國人就開始思考一個新的問題:是不是我們先天體質就不會蹲?於是在自己積極嘗試的同時,他們又開始認真地觀察了不少中國人蹲廁的樣子,然後發明了一個別致的名字:「亞洲蹲」(Asian squat),甚至還有指導教程,告訴大家如何像亞洲人一樣優雅地完成整套動作。
Buzzfeed上的亞洲蹲教程 「蹲」變成了一件有禪意的事情,外國人們一下嗨了,對於蹲廁的探索根本停不下來。日本通過X光拍攝發現相比坐廁,蹲廁時腸道排便的角度更佳;以色列的研究結果顯示,蹲廁用時比坐廁少一半以上——總而言之,蹲着拉屎比坐着拉屎有文化,還更爽,何樂而不為!
瞧我們亞洲人多會蹲 於是,蹲廁就神一樣地被大家熱情地接受了,甚至還有一個名叫toilet-related-ailments的網站,用花式開掛的方式告訴大家,蹲廁比坐廁更符合人體工學。
網站toilet-related-ailments 歸根結底,蹲廁還是坐廁孰優孰劣可能並不成為一個問題,關鍵在於你願不願意理解別人習慣的生活方式,或者嘗試新鮮的東西。因為聰明如你一定知道,腦袋決定屁股才對,反之不然。 參考文獻: 1.馬勒茨克著,潘亞玲譯. 2002. 《跨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朱莉·霍蘭. 2005. 《廁神:廁所的文明史》.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雜家Misc,我們挖掘論文和資料庫的內容,講有意思的人物故事,有趣的生活日常。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 , 給壹讀君 點個讚唄
本文已獲 壹讀 授權 微信號:yiduiread
原文標題:上廁所的正確姿勢:蹲着比坐着有文化?| 壹讀精選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