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福建一小鎮成現代版「桃花源」
聚龍小鎮居民參加老兵服務隊組織的包餃子活動。 大 中 小 在這個住有7000人的社區裡,有兩家蔬果日雜店,稱重、付款、找零全憑顧客自助,多年始終錢貨兩清;居民憑一個電話,即敢讓素未謀面的男子,替自己接送正讀小學的女兒;有人丟了幾次手機,都被撿到送回。還有人外出將鑰匙放在鄰里知曉的地方,甚至乾脆不鎖門。根據新華網報導,這個位於福建惠安西部山麓的社區,名為聚龍小鎮。對於外界賦予的『創立桃花源』說法,其締造者卻認為,代表小區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和與人為善等人文精神,每一項都可以在大陸傳統文化中得以溯源。『只是隨著發展,這些都丟了,現在要重新撿起來。』
幫我把女兒帶到廈門2017年3月22日,福建惠安。中雨是在北京青年報記者剛剛步入聚龍小鎮園區後開始降下的。此時,記者距目的地還有1.5公里。行走中,一輛棕色SUV從後駛至記者身旁,車窗降下,62歲的林先生轉過臉:『下雨了,載你上去吧。』等北青報記者上了車,林先生才知道,自己剛剛拉的陌生人並非小鎮居民。他繞道將記者送到後,折返回自己在聚龍小鎮的家中。在住有7000人的聚龍小鎮裡,活躍著兩個由小鎮居民組成的愛心順風車微信群,有三四百名愛心車主和數百名搭車人。每天,注有『搭車人數+起止地+時間+電話』和『空座位數+起止地+時間+電話』的一條條免費搭載的資訊,不停地在群中刷新。林先生即是愛心車主之一。三個月前的一個周五,46歲的小鎮居民林志輝像往常一樣,在群裡發布了將駕車前往廈門的消息。一位女士來電,希望他能幫自己將兩個女兒順便帶到廈門。接出兩名女孩後,林志輝還帶兩個孩子吃了些許點心,然後驅車前往廈門。路上,小姐妹告訴林志輝家事,說母親在廈門做珠寶生意。小姐妹被平安送達,而林志輝和那位母親至今也從沒見過。出於安全考慮,除要求順風車主有一年以上駕齡外,順風車群也要求群員在暱稱中注明在小鎮的確切住址、姓名及電話。不會使用微信的搭車人,還可前往設在小鎮的三個固定順風車站候車。不少車主都習慣出發前,去那兜一圈,只要順路,都會載上一程。據順風車發起人之一洪德換介紹,雖然起初也有搭車者將愛心順風車誤認為系收費服務而發生不悅,但一經解釋,便能相互理解。
我家的鑰匙你拿去除了車載陌生人,在聚龍小鎮,還有很多『怪』事。小鎮有兩家銷售蔬菜日雜的小超市,既無收銀員也無監控,稱重、付款和找零,全由顧客憑店內電子秤和收款箱自助完成。錢箱分上下兩層,下層像存錢罐一般,裝著很多100、50的紙鈔和硬幣(以人民幣計算,以下同),上層則是5個格擋,在5塊寫有『誠信無價』的石塊下,壓著不等面額的零錢。『每月盤點一次,錢貨都對得上。』超市理貨員鄭月瓊說,這樣的超市小鎮共有2家。自2015年先後開設以來,除初期有小孩好奇拿錢被制止外,從沒丟過錢。錢箱旁邊的牆上挂著一塊小黑板。上面零散的寫著幾個帶著小鎮房號的數字和金額,這是賒賬的顧客留下的,待還款後再自行擦去。60歲的蔣麗琴曾在一次買姜粉時忘記帶錢,便將欠款50元寫上黑板。第二天,她本想讓理貨員見証自己還款的過程,哪知對方說:『不用看』。北青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超市的既有老人也有領著孩子的家長。偶有老人不會稱重,則由其他顧客或管理員幫忙。不少家長,還特意指導孩子完成自助付款。小鎮品牌部經理林義勇介紹,類似這樣靠信用自助交易的店面,小鎮共有8家。半年前,40多歲的小鎮居民華箏(化名)在商業中心開起了一家銷售土特產的自助店。因多地經商的原因,她平均每天在店裡待不了兩個小時。好幾次匆匆離去,無人照管的店面就敞著門。『就連我們家平時都不鎖門的,有時車裡放錢放包,忘了鎖車門,也從來不少東西。』華箏坦言,自己這麼做,除了對小鎮住戶的信任,還有對小鎮監控、門禁系統的信心。可一旦出了小鎮,她就會提高警惕—包包不能隨意背,怕被偷;車內不能擱貴重財物,怕被砸;更不敢隨意捎載陌生人,怕被劫。居民傅柳惠表示,自己也常將鑰匙放在鄰居知曉的地方。有時家裡來了客人或有人上門借東西,自己不在,就讓對方自己開門。蔣麗琴也在微群看到過,有居民在雨天拜托別人:『鑰匙在老地方,幫我關窗戶』。『我們都是要在一起慢慢變老的鄰居,因而相互信任。』傅柳惠說。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