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放大鏡/低薪困境 誰之錯?
▲低薪成國恥,勞、資都有話要說,但不管藍、綠誰執政,都拿不出解方。(圖/NOWnews資料照) 大 中 小 低薪問題難解,已成為國內勞動市場的長期現象,不分政黨的歷任總統都在一上台就高喊要改善低薪環境。但檢視實際做法,似乎也只能在與工商領袖聚會時,訴諸道德勸說,拜託企業界多為員工加薪,卻再也拿不出更有力的解決方案。攤開主計總處的統計資料,2002年至今,國內受雇者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只增加約1%,韓國增加超過50%、新加坡成長40%,台灣勞工勞動條件之惡劣,連美國公布的「全球人權報告」中,都對台灣薪資微薄、工時超長記上一筆。要找到低薪元凶,政府拚經濟只剩口號當然是導致企業營運困難的原因之一,企業界並歸咎於稅制不友善、環保制度太民粹、高等教育人才素質不足,導致國內投資環境惡化,只能關廠、外移。在工作機會減少下,呈現人力供過於求狀況,薪水當然不會高。勞工團體卻認為,政策長期偏袒企業,養出太多自私的慣老闆,不願意將獲利與員工分享,才讓勞工無法加薪。平心而論,支撐國內經濟發展與就業的製造業,經營落入微利化是不爭的事實,為了保住僅有的微薄利潤,老闆們當然不會想為員工加薪,反而只會苦思降低成本的各種管道。而相對於壓低生產成本,從減少人事成本著手,是最容易達成的作法,包括凍薪、延長勞工工作時間並規避加班費等。而近幾年,在勞工意識提升下,企業的確面臨法定勞動成本不斷增加的壓力,工總估算,目前國內企業負擔的法定勞動成本占薪資比重達17.66%,高於日本(12.21%)、韓國(8.96%)。至於企業無法提高獲利的因素則更複雜,歷任經濟部長都強調要推動產業升級轉型,轉到哪兒?沒人知道,暫時靠壓榨勞工還能勉強維持利潤,當然停滯20年還轉不了型、升不了級。但確定的是,只要出口表現一差,當季經濟成長率肯定被打入負成長,無薪假人數也直線上升,政府各部門則只能乾瞪眼,坐等國際景氣回溫。既然出口是企業經營的命脈、國家經濟的活泉,打通貿易各項壁壘的任督二脈就是政府的當務之急。不過,面對國際間經貿活動的合縱連橫,台灣都被排除在外,廠商出口關稅沒得降、人才流通阻礙多、兩岸產業合作全中斷,要靠新南向打天下,繞不繞得過重重政治阻礙,台商能搶到多少商機,一切仍充滿未知,解決低薪難題的時間也遙遙無期。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