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看臺灣教育體制
第一屆教育會考的白老鼠身為教育會考的白老鼠,讓我明白臺灣最大的弊端不在於考試,而是名校光環和我們的家長。當時填志願序的時候,我的第一志願是臺中市區的名校,然而我自己是住在臺中海線地區,假如成為名校的學生的話,我有兩種選擇,一個是很早爬起來通車,另一個是住校。不論選擇是哪一個,對我的家庭而言負擔都非常的大。幸好最後我是上離家很近的學校。為什麼學生都會想去明星學校呢?從小我們就被灌輸那些學校的校風比較好,同儕競爭力比較高。心裡會想著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然而實際理解之後,哪個好學校沒有壞學生?哪個評價差的學校沒人才?教育會考為什麼會失敗? 教育會考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名校光環還在,家長觀念還沒有轉變。其實名校不論是硬體設備或是軟體設備,不見得有比別的學校好。我想名校應該是贏在學生素質。但我覺得,若是好的學生都集中在一起,大家互相成長是很好。但我們用來評論學生好壞的標準是什麼?是成績。
實際上成績並沒有代表一切,而且許多考題都是陳舊迂腐,是在考記憶,而不是思考脈絡。
臺灣之所以那麼多人想當公務員,有的時候我都認為,除了薪水穩定之外,說不定第二個原因是技能只有考試,又不願意去學別的。願意去學別的技術或專業的人,很多都寧願自己當小老闆。所以加盟店一間一間的開,賣雞蛋糕、雞排,開早餐店的越來越多。話題回到學校,我覺得每個學校都應該被重視,而不是偏重於某幾間。像是台大的教育經費就很多,教育的本質根本就動搖了。每間學校的學生都有潛力,而且也不該被忽視。身為住海線的人,更能清楚感受到城鄉差距。隨著經濟差距的擴大,我們的教育資源分配也有落差。臺中市的圖書館大,館藏又多,而大甲區的圖書館還在重建中。 知識就是力量,臺灣有許多老師就是透過教育脫貧,享受著有寒暑假,放假還有薪水領的生活。只不過大家的價值觀混淆了。每個人都想透過教育實現更好的自己,大家都在起跑線偷跑,紛紛去補習,造成補習班一間一間的開。然而大家都偷跑,其實就等於沒跑。在過去哪有那麼多的補習班?現在因為少子化,有學歷很容易了,但是起薪卻少的可憐。有能力的人在臺灣的環境薪資還不平等,我想這就是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然而有學歷的平凡人呢?老闆開的起薪是22k或更低,沒有特殊性技能的他們若是不將就,只能在家啃老。有的時候不是年輕人不努力,而是環境不友善。我們在夾縫中求生存還要被譏諷為草莓族,真的讓人很心酸。期望臺灣會變得更好。雖然我今年才18歲 ,但以上是我的個人想法,也要感謝許多老師常在課堂上分享他的看法,我覺得這些對我而言是比正課還珍貴的東西。讓我從盲目接受之中學會了思辨。 (標題圖片是我以前的志願序模擬單,沒有要打廣告的意思,如果你有認真看文章,想當然爾我最後沒上那間學校)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