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快訊/七成台灣人渴望創業,但能力、堅定度不足!
▲東吳大學社會系劉維公副教授(左一)遠見雜誌社長兼總編輯楊瑪利(左二)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主任陳意文副教授(圖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長葉雲龍(右一)遠見雜誌陳芳毓主編(右二)。(圖/公關照片) 大 中 小 近年來,愈來愈多人真正創業去?為了解創業者是否具備必備的資源及能力,2008年起安麗每年發起全球創業報告 (Amway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port, AGER),今年共有45國、超過5萬位受訪者參與調查,今年台灣首度列入全球創業報告調查範圍內。在今年的調查中,《遠見雜誌》與安麗合作探討台灣人對於創業的態度及想法,結果顯示,台灣是全球人口中最想創業、卻最不敢創業的地方。當問到「你認為創業是好的職涯發展嗎?」台灣人答「是」的比例達70%,遠高過全球平均值56%。再問到,「你承擔創業的壓力決心」時,台灣人同意的比例只剩32%,低於35歲的人口更剩下27%,遠低於全球平均的49%。調查指出,台灣有88%受訪者對創業抱正面態度,高過77%的全球平均。其中,35歲以下的台灣人對創業正向態度更高達91%,超過中壯年。不只想創業,多數台灣人也認同,創業是大勢所趨。參與調查的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主任陳意文指出,台灣人認同創業、想創業,卻不會真正創業,代表台灣人「愛上對創業的美好想像」。陳意文認為,人們有多渴望創業,代表對經濟現狀有多不滿。台灣經濟低迷,加上長年低薪資、高工時;35歲以下的年輕人出社會時,台灣又正邁入薪資停滯期,對職場失去期待的人,只好「把創業當成避風港。」事實上,創業核心價值不在「開店」,而在「行動」;不在「模仿」,而是「創新」。陳意文認為,台灣把「創業精神」與「創業教育」混為一談。他補充,創業精神才是最珍貴的心理資源,沒有創業精神,給再多資源,創業者看到的都是錢不夠多、空間不夠大、機會不夠好。因此年輕人會不斷抱怨、覺得沒有出口;但就算握有資源,一旦旁人質疑,還是會信心崩盤。陳意文建議,台灣或許可以參考國外製作「創業精神教育白皮書」,規劃從中學到大學、社會教育,各該提供什麼樣的創業精神課程。讓想創業的人去創業,不創業的人留在企業,還是有創業精神,商業環境才是健康的。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