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變天!養生切記「四不、五要」 其中關鍵「照著顏色吃」:防秋燥養五臟

寒露剛過,天氣漸冷,有的人已經換上秋裝,有的人仍穿著單衣單褲,堅持「秋凍」!
雖說「春捂秋凍 不生雜病」,但「秋凍」也要講究科學,盲目「求凍」,小心「雜病」找上門...
怎樣「秋凍」才正確?
「秋凍」是指在秋季氣溫剛開始下降時,不要過早、過多增加衣物。因為溫度適當降低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提高人體對低溫的適應能力。
「秋凍」不等於「冷了也不加衣服」,而是要以自己本身感到舒適為主。比如溫度不低於20℃時,身體感受涼而不寒時,可以適當「秋凍」。若氣溫急劇下降,已經感覺非常冷了,就應該適當添衣。
老人、小孩、孕婦等免疫力較差的人群,以及腸胃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關節病等各類慢性病患者,均不適合「秋凍」!



秋季養生注意這「四不」
一、不要經常熬夜
秋季陽氣收斂、陰氣漸盛,經常熬夜容易傷及人體陽氣,所以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早起有助於陽氣的生髮,早睡也有助於陽氣的收斂,避免寒邪的侵襲。
二、這四個部位不要受凍
頭頸:頭頸部是寒氣入侵的主要部位,會導致感冒、咳嗽、頭痛等不適。建議戴帽子、系圍巾,有效保暖頭部和頸部。
腰腹:老年人陽氣漸衰,腰肌勞損等症狀受寒冷刺激容易加重,建議早晚出門時穿馬甲。把雙手搓熱捂在腰眼上,也有振奮陽氣的作用。
腳部:正所謂「寒從腳生」,足部皮膚薄、脂肪少,所以足部皮膚溫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
關節:天氣變化、潮濕受涼會導致關節炎疼痛加重,尤其是膝關節。氣溫下降時,滑液中的黏蛋白含量增多,滑液黏度增強,會影響關節活動。



三、情緒波動不要過大
你聽過「傷春悲秋」的說法嗎?受氣溫和光照減少影響,人們會出現悲傷、抑鬱等情緒。這會導致肝氣鬱結,出現雙目乾澀發癢、脅肋脹痛、情緒抑鬱、失眠等癥狀。
秋季養生要著重注意不要大喜大悲,要符合季節的收斂之氣,可以適當登高望遠,頤養心情。
四、不要劇烈運動
積極運動可以放鬆身心、掃除抑鬱情緒,但秋季的運動選擇,應該主要以「收」為主,如登山、慢跑、散步、太極拳等,盡量避免大運動量、出汗較多的運動,以免損耗陽氣。





最近這五件事要常做:
1.食五色養五臟
青色入肝:宜食酸
推薦食物:青蘋果、杜仲葉
中醫的青色指的是綠色,秋季肺氣旺、肝氣弱,多食用一些青綠色食物有助於補肝、養肝。



紅色入心:宜食苦
推薦食物:灰棗、酸棗仁
紅色食物含有的番茄紅素、花青素、胡蘿蔔素等成分,對心腦血管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失眠、心慌心悸、心血不足等人群,尤其適合多吃紅色食物。



白色入肺:宜食辛
推薦食物:杏仁、白蘿蔔
肺喜潤,吃潤肺的食物可以防止秋季燥邪侵襲肺臟。
黃色入脾:宜食甘
推薦食物:小米、貝貝南瓜
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乏力、氣短懶言等症狀的人群應多養脾。血糖偏高的人群不宜吃太多南瓜,脾胃濕熱人群不要過量食用小米。



黑色入腎:宜食鹹
推薦食物:黑芝麻、海參
每日可用50克黑芝麻反覆煮水喝,既能養腎補腎,又可避免攝入過多油脂。



2.喝:「朝鹽晚蜜」防秋燥
每到氣候變冷,有心腦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尤其要注意清晨和晚間適量補水。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喝點蜂蜜水,既能補充水分,又能抗衰老。同時,喝蜂蜜水也可以防止秋燥便秘,起到潤肺養肺、調理脾胃的作用。


3.養:泡腳+按一穴位,好處多多
堅持用熱水泡腳,能有效地緩解手腳冰冷。泡腳水溫在38℃~42℃較合適,時間不要超過20分鐘。若在熱水中加入生薑、花椒,可加強祛風散寒的功效。同時,可以按揉或敲打足三里穴,既能生髮胃氣、燥化脾濕,又能增強腸胃功能,促進脂肪代謝。


4.睡:早卧早起、避免熬夜
秋季宜「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睡可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需注意防止過度疲勞和熬夜。


5.動:適量運動、調節情志
秋季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不同的運動項目,強度不宜太大,如散步、慢跑、爬山等,可以放鬆身心,增強心肺功能。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