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都叫錯了!古代皇帝居然不能隨便叫 宮規若不遵守...準備掉腦袋
近年來,隨著《步步驚心》、《甄嬛傳》等宮廷劇的熱潮,大量的清代題材電視劇出現了許多讓行家一眼就能看出毛病的地方,好比為何有官員自稱「臣」,有的卻自稱「奴才」?而「皇帝」的稱呼又為何?皇帝、皇上、萬歲爺等,究竟有何差別?其中的奧秘在哪裡?宮廷有哪些規矩,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1、漢人不能自稱「奴才」,「奴才」是滿人的特權。
在清代,「奴才」這個稱呼也是身份的象徵,不是什麼人想要「跪」就能「跪」的。清代文武官員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見,漢大臣必須自稱「臣 某某某」,滿籍大臣則稱「奴才」。假設漢族大臣自稱「奴才」,那可是犯了忌諱的,會被同僚看不起。
2、「皇帝」不是誰都能叫的,一般人只能叫「皇上」。
「皇帝」這個稱呼也不是誰都能叫的!尊卑有別,皇后、妃嬪、滿漢大臣只能稱皇帝為「皇上」,代表高高在上之意。而「皇帝」只有皇太后或皇太妃能夠稱呼。
3、「萬歲爺」是誰可以叫的?
滿人有時稱皇帝為「主子」,但不會稱呼為「萬歲」。「萬歲」之類等用語是戲劇舞台上的稱呼,實際上,大臣的口中是根本不敢這樣稱呼皇帝。中期以後,皇帝的近侍太監、宮女開始稱呼在位皇帝為「萬歲爺」,這也是局限於一小部分太監,大臣們是絕對不敢這麼稱呼皇帝的,這是規矩!
4、當面稱慈禧為「老佛爺」?
至於「老佛爺」,這是清末一小部分近侍太監與內務府官員背地裡稱慈禧的代名詞,以示受寵和親近,但當面是絕不敢稱呼的(根據記載,也有稱呼「老祖宗」一詞)。
5、「阿哥」只有大臣才能叫。
至於對皇子的稱呼,也不像現在影視劇中一律稱為「阿哥」。在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不同身份是有區別的,「阿哥」是大臣們對皇子的稱謂,內務府官員和太監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稱為「爺」。而書面行文則按排行稱「皇幾子」。
6、皇帝召見臣子極少在太和殿。
清代除登基等重大慶典在太和殿舉行之外,皇帝臨朝議政一般在乾清門,臨時設寶座、御案等。召見和引見官員卻不在此,多於養心殿東暖閣,而引見多於養心殿明殿。影視劇中地點多模擬太和殿召見和引見,則是不符當時習慣的!
7、回答皇帝的話不得超過三句。
跪奏時大臣們與皇帝的對話極其簡明扼要,不能長篇大論,喋喋不休。皇帝問什麼,大臣就要答什麼,簡明扼要,幾乎沒有廢話。清代大臣都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無論奏對何事,必以三語為率,並須簡淺明白。」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