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假貨多 中國管不了美國管


近幾日,世界互聯網大會在中國烏鎮召開。在與會眾多“大咖”中,馬雲似乎是“大咖”中的“重量級人物”。馬雲曾被中國稱為“最富有的人”,卻也被媒體戲謔的稱為,是站在假貨上的富商。淘寶不但讓大多數中國網民變成了“剁手黨”,也讓阿里變成了“假貨帝國”。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當地時間17日發布年度“惡名市場名單”,該名單一直致力於協助有關機構加大力度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儘管該機構最終並未把阿里巴巴列入名單,但其對阿里巴巴發出了“嚴厲警告”,稱接下來一年將對阿里巴巴就打擊盜版和應對投訴所做的努力及任何改善的跡象進行監測。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18日報道,名列這份“惡名市場”名單的中國實體商場包括中國的北京秀水街、上海七浦路批發市場、深圳羅湖城、廣州金龍盤市場和汕頭澄海市場,而被點名的全球實體商場總共17家。管還是不管,這是個問題“惡名市場”名單每年由USTR從銷售盜版商品的線上和線下平台中評選,以規範市場,保護品牌、專利擁有者和消費者的利益為目的。今年,USTR的報告顯示,“根據投訴人的反饋,阿里巴巴集團的執行程序太慢,且缺乏透明度。”貿易代表辦公室呼籲阿里巴巴簡化程序方便顧客提出申訴,並要求其強化執行力,推進假冒偽劣產品下架,加快對售假賣家徵收罰款。不約而同的,馬雲在北京時間18日的互聯網大會上也表示,“以前我特反對管,但是今天出現了假貨,欺詐,人家說你管理不嚴,所以還是需要管理。”“假貨是全球電商企業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正竭盡全力解決並與之鬥爭,”阿里巴巴在給路透社的一封電子郵件聲明中說,集團將“繼續與有關政府、品牌和銷售商一道努力,致力於保護知識產權和打擊假貨,維護市場的誠信。”貿易代表辦公室說,美方明年將監督阿里巴巴在打擊假貨和受理投訴方面是否有所改善。阿里巴巴假貨事件近來不斷發酵。今年11月23日出版的福布斯雜誌,封面標題為《無法阻擋:他的兩千億帝國建立在假貨之巔,沒有人可以對此做什麼》,文中稱,“全球最大的網路零售平台充斥著海量的假冒偽劣商品,來自名牌廠商,中國政府或美國的壓力都對此束手無策。”“在這個社會契約的中心,是一個未公開承認的事實:阿里巴巴的不可摧毀,實則,在很大的程度上,建立在違法的假冒貨品之上。”今年5月,開雲集團(KeringSA)旗下多個奢侈品品牌在不到一年時間第二次向阿里提出訴訟,訴訟稱,阿里及其關聯實體為造假者“提供了在線平台廣告以及其它所需要的必要服務”。開雲集團旗下的奢侈品品牌包括Gucci和YSL等。而在福布斯的報道中,馬雲對此的回應是“我寧可輸掉這場官司,寧可賠錢”,“但我們會贏得尊嚴和尊重”。今年10月,美國服裝鞋業協會曾要求USTR重新將淘寶列入黑名單。而USTR並沒有這麼做。不過阿里巴巴還是受到警告。在今年10月接受新華社專訪時,馬雲曾表示,阿里也是假貨的受害者。假貨是阿里之痛,也是中國經濟之痛。“我們的投訴率是八十六萬分之一,遠遠低於線下實體店。而且在我們這,只要你買到了假貨,一定可以解決,退貨,賠償,賣家封店。我們每年投入幾個億用於監控假貨賣家,這些手段是有效的。”馬雲說。路透社對於馬雲這種似管非管的態度,評論稱,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BABA.N)未被美國列入出售假貨的黑名單,在該公司努力遊說以避免被列入名單後,這對阿里巴巴來說是個勝利。也有報道指出,阿里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假貨天堂。出現這種指責的原因,並不在於阿里對待假貨不作為,而是阿里的努力,和阿里平台上現有的海量假貨相比,完全不能讓品牌廠商滿意。中國不管?管了也沒用!阿里假貨猖獗消息已經傳到美國工商總局網路監管司劉紅亮司長中國怎可能不知情,其實,中國政府也對阿里假貨多有管理,但成效不大。今年1月初,中國工商總局網路監管司就對阿里“發難”,連夜發出了原本是內部文件的《白皮書》,措辭強硬——阿里巴巴集團對阿里系網路交易平台存在的違法經營行為,長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長期未能採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以致養癰成患,不僅使自身面臨成立以來的最大誠信危機,也對其他網路經營者依法合規開展經營活動產生不良示範影響。這份白皮書直指阿里系網路交易平台存在的五大突出問題:主體准入把關不嚴、對商品信息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信用評價存有缺陷、內部工作人員管控不嚴,並對阿里巴巴集團提出相關工作要求。《白皮書》一出,淘寶立刻喊話工商總局網路監管司劉紅亮司長“別吹黑哨”。後由於中國工商總局的強硬態度,淘寶宣布,即時成立由300人組成的“打假特戰營”,結束了這場“鬥爭”。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指出,工商部門和淘寶只有加強合作,一起監督,才能讓中國電商的擺脫“假貨多”。不過,對於中國工商總局對於阿里的管理,許多網友還是認為,“管的太少,只喊話,沒有意義!”西方的弱反應助長中國造假者?美聯社上周的一份調查報告揭露了中國打假行業內存在的系統性欺詐。跨國大公司無視實際問題,不知不覺地出錢給自己就制假售假的調查人員。受訪的十多名律師、執法官員和私家偵探認為,西方公司對(中國的)造假問題負有責任,因為許多公司縱容了一種助長普遍欺詐的體系。他們把遭遇假貨視為在中國做生意要付出的小代價。很少會拿出必要的錢去對付驅動中國龐大造假產業的強大、隱秘的網路。也很少有公司願意公開談論該問題。大多數企業把打假業務外包給按量計酬的調查人員。這意味著查案越多錢就越多,在這個本就缺少監管的行業,這就造成欺詐的強烈動機。這些律師堅信,固定薪金制能打破計件給酬的破壞性習慣。西門子公司首席知識產權顧問比亞特·魏貝爾表示,查假貨可能一年花掉數十萬。而在中國打3到5宗刑事訴訟案,花費就能到幾百萬。這是大多數企業盲目出錢給調查人員查假貨的一大原因。這種做法加劇了欺詐循環。“一切都由天真或愚蠢的西方企業埋單,他們以為靠這種做法會真正解決問題”,魏貝爾如是說。“(在華的)西方大公司未能更好地對付欺詐,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損失問題。這還造成危險的假貨更容易流入全球供應鏈。”亞特·魏貝爾說。美國ABC新聞網報道稱,律師歷克斯·希爾稱,有一次他對一個偽造豐田汽車零部件的人進行起訴,有一天,一個信封被交到他辦公桌上,裡面裝滿錢,來自於他揭發的偽造豐田汽車零部件的人,這是受雇於希爾、協助調查假貨的律師交給他的。希爾認為,調查人員會由於這些利益開始動搖,就像現在西方社會委託打假人員到中國打假一樣。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