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經歷兩次波谷之後將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

文丨AutoR智駕 子不語這個世界總有一些人對未來懷有飽滿的熱情,並以自己的世界觀來定義這個不確定的時代。辟如2015年,我們可以說是新常態之年,O2O死亡之年,或者雙創之年,但在科大訊飛劉慶峰眼裡,這是人工智能之年。人工智能的誕生已有經年,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1956年,美國達特茅斯大學助教約翰·麥卡錫、哈佛大學馬文·明斯基、貝爾實驗室香農、IBM信息研究中心內森·羅切斯特一起發起了著名的「達特茅斯會議」,正式確定了人工智能的概念,並因此使之成為一個嶄新的學科。AI一詞成為了人工智能行業的名稱,麥卡錫也因作為第一個人工智能的系統語言的發明者而被尊稱為「人工智能之父」。這樣算來,人工智能的誕生已接近60年,接近一個甲子的長度。進入2015年以來,以霍金、馬斯克為代表的人類最聰明的腦袋不斷提示人類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危險。人工智能會不會幹掉人類?這樣的問題一般鮮有人會找中國科學家來回答,但是在今天的國家會議中心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給出了一個肯定的回答:「人工智能一定是為人類服務的,是用來延展我們人類的能力的。」一個可見的未來是,人工智能將比人類的記憶更好,比人類的製造能力更強,比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也更強,在這樣一個強者面前,世界上一切的工作都有可能被替代,那麼人類如何與人工智能共處,整日無所事事去做什麼呢?劉慶峰的回答是:「隨着我們人類的能力通過萬物互聯時代的語音和語言交互,人類的智慧可以在後台進行碰撞進行比對相互啟發獲得靈感,人類的群體智慧將邁會上一個巨大的台階。」在人類無所事事的年代來臨之時,「不是奇點臨近,更不是人類末日的到來,而是人類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因為人類本身不是出生即為了工作,我們有理由要把我們的更多的寶貴時間和精力在我們最黃金的工作時間用來思考更偉大的事情,用來探索更幸福更美好的未來。」如果人類不用工作,但還是要思考,思考是不是一種工作方式呢?這是一個無法窮盡的問題,但說今天的人工智能正處在爆發前夜,人類一隻腳已經邁進了人工智能時代,則又過於樂觀了。人工智能自1956年第一次提出來至今曾經歷過兩次低谷,都曾讓這一領域的研究者經歷不為人知的痛苦。哈佛大學馬文·明斯基在1970年曾經非常興奮的宣告說未來3到8年計算機的智能就可以達到人類的平均水平。當時明斯基提出了一套人工智能的算法語言,能夠證明第一代神經網絡到底能夠干哪些事情,並用其證明了數學原理中的38項。不過,明斯基證明了人工智能可以做什麼,他同樣發現了人工智能無法實現的領域更多,藉助感知論,明斯基證明了第一代神經網絡存在的缺陷(單層神經網絡不能解決XOR(異或)問題,異或是一個基本邏輯問題,如果這個問題都解決不了,那神經網絡的計算能力十分有限)。這一問題讓人工智能出現了一個延續至80年代的第一個低潮,用加州理工學院的集成電路大佬米德(Carver Mead)的話說是「二十年大饑荒」。那麼,第一次低潮過後,到1986年BP算法(誤差反向傳播,英文原文是Error Back Propagation, 簡稱BP算法。BP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學習過程由信號的正向傳播與誤差的反向傳播兩個過程組成)的出現,使得大規模神經網絡的訓練成為可能人們再次看到了神經網絡人工智能的希望。當時日本雄心勃勃的推出第五代計算機計劃,希望未來能夠推出人工智能計算機。計算機從電子管到電晶體到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五代就希望做人工智能計算機。但由於當時計算機的運算能力的限制和算法的難以收斂直接導致了直到2000年第二次AI的冬天。日本第五代計算機的研製最終宣告失敗,並大幅削減投入。這之後直到2006年深度學習的概念被提出,首次證明大規模深度神經網絡的學習可行,計算機具備學習能力之後,一系列的算法包括在深度神經網絡方面的卷積神經網絡遞歸神經網絡等等辦法,不斷地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方面取得突破。那為什麼這一次人工智能的再次興起不會再遇到挫折呢?劉慶峰說:「正是神經網絡的不斷的創新,再加上今天移動互聯網時代大數據雲計算的興起,再加上無線互聯網可以使數10億的用戶的數據源源不斷的匯聚到後台供我們的神經網絡進行學習和訓練。所以大家都認為,人工智能在經歷了60年一甲子之後經歷了兩次起伏現在已經進入到真正的爆發的前夜。而我們覺得非常幸運的是,前60年中國人基本上絕大部分時間是缺席全球人工智能這一盛宴,這一次中國開始與世界同步。」而更準確的認識是,科大訊飛認為人工智能發展有一條必由之路,就是由語音和語言為入口的認知智能的革命。這是今天中國所面臨的機會,也是以科大訊飛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經找到的路徑。科大訊飛已經自信地表示其在語音和語言技術上做到了全球領先。以語音為入口,人工智能的大門正向人類找開,人工智能的三個層次——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之中,前兩者機器的能力已經超越人類,讓機器實現認知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科研的焦點,也是最讓人感到神奇的一個階段。這之後,「人工智能未來會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劉慶峰說。一年之前說這話的是馬化騰,他說,「互聯網會像水和電一樣無所不在。」不過要做到這一點,認知智能技術必須有大的突破。在劉慶峰對於認知智能分析中認為其由三大核心支撐能力構成:人機互動、知識管理與推理學習。在去年發佈訊飛超腦之後,今天訊飛超腦進化到了2.0版本,這一項目正是圍繞以上三方面展開,不但賦予機器「能聽會說」的能力,還能賦予機器「能理解會思考」的能力,使機器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在高考中折桂。在訊飛超腦的產業化應用產品層面,劉慶峰發佈了對科大訊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人機互動新產品——AIUI。劉慶峰認為,在實際上已經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客觀上對人機互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方面目前大多數設備沒有螢幕並且與用戶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另一方面隨時隨地的多方交互的需求越發明顯。於是,科大訊飛又在此次大會上定義了「萬物互聯」時代的人機語音交互標準,其基本能力包括三方面:遠場識別、全雙工、多輪交互。AIUI集成了包括雙全工技術、麥克風陣列技術、聲紋識別技術、方言識別、語義理解技術和和內容服務等等。這些高深的科技名詞容易讓讀者頭疼,一個簡單的事實是在現場科大訊飛的演講語音識別中,其準確率高達98%以上,也就是說一句100個漢字的話,識別誤識差不超過兩個,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可以說在語音識別領域,科大訊飛已具有壟斷優勢。不過在語音主導的人工智能時代會繼移動互聯之後,成為新一輪經濟模式的推手嗎?藉助阿里巴巴上市成為全球首富的孫正義在今年提出了著名的孫正義公式。他認為未來決定一個國家的GDP排名的不是人口。軟銀一家將擁有3000萬個機械人,而未來機械人的數量和智能化程度,決定了GDP的全球排名。激情滿滿的劉慶峰認為今天人工智能真絕不是一個企業或者一個產業的事,而是國家全局性的戰略任務。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掌握住人工智能的主導權,中國就在全球處於價值鏈的高端,如果丟失掉,我們會繼續像前30年一樣淪為最低端的製造。歐美等國的動作似乎支持了劉慶峰的判斷,美國歐巴馬政府明確提出大腦活動圖譜計劃,並將其列為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同樣的高度;歐盟也推出了同樣的計劃。中國在去年啟動了人工智能的重大專項之後,正在積極醞釀準備啟動中國腦計劃。只是還是霍金和馬斯克對人工智能的警惕是否真的毫無意義?在自信如劉慶峰者面前,AI從低谷再次走來,萬物更新,人類有能力去面對一個更加聰明和智能的時代。科技視角、極客精神《AutoR智駕》為新汽車而生!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