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頭髮不是我們的!

那些年,頭髮不是我們的!
小學生百年髮型
  記得五年級末段班的媽媽曾經說過,學生時期教官會拿尺測量每一位同學的頭髮長度,不合格的同學被剪(甚至剃)成「雞窩頭」或「飛機跑道」的慘況,至今還讓他們印象深刻。而我小時候,則是有好幾次在操場上被訓導主任拉扯馬尾,暗示該把頭髮剪短…… -。-。-。-。-
如果將臺灣百年來的小學生照片一字排開,你會發現這百年間的小學生造型上,變化最明顯的就是頭髮!從日治初期的辮子頭,中期之後的光頭,戰後一九六○年代的平頭,到現在各式各樣的活潑髮型,這一路的造型演變,真的是趣味無窮。

用光亮額頭長辮子 PK 老師的西裝頭 -_-b
  日治初期,臺灣剛脫離清朝的統治不久,在生活習慣上大都延續著前朝的遺風,甚至連吸食鴉片、纏足、蓄髮留辮等惡習都沒有改變,這是由於日本政府害怕驟然變革會引起臺人的反抗,因此採取較為寬鬆放任的管理。於是,學校裡的男學生仍然是頂着光亮的額頭,後腦勺拖着一條長長的辮子上學,與梳着簡潔西式髮型的日本老師,形成強烈的對比。
  當日人治臺的局勢漸漸穩定之後,認為臺人的舊慣惡習影響社會甚鉅,甚至會造成施政阻礙,因此決定推動生活革新,頒佈法令針對辮髮等惡習採行漸禁政策。學校基本上是政府當局最容易推行剪辮的場所,因此男學生率先被要求剪去長辮,理成清爽的短髮,但當時一般社會大眾大多未響應。直到一九一一年由黃玉階、謝汝詮等人共同發起「斷髮不改裝會」,提出剪辮的呼籲,才在各地吹起剪辮的風氣,臺灣男人不分老少終於願意擺脫辮髮的綑綁。

男孩兒大光頭,女孩兒河童頭……丌口丌
  進入日治中期,一來是因為頭髮清潔衞生的問題,二來也可能是小學教育開始強調軍武精神,男孩子的髮型便清一色改成光頭。
  至於女孩子的髮型變化,則是從早期常見的清末「鉸剪眉」式髮型,變為日治中期規定的齊耳短髮(亦稱河童頭),不僅符合乾淨整齊的精神,校方也便於管理。
日治中期後,公學校的男孩多為光頭造型。
再見了!大小平頭、西瓜皮 XDDDD

  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初期,臺灣社會百廢待興,由於衞生環境不佳,為防範頭癬、寄生蟲等衞生問題,男女小學生的髮型大致延續日治時代的規定,但隨着經濟條件的改善,便逐漸放寬頭髮的限制,小男生的頭髮從光頭、小平頭到大平頭,小女孩則是從清湯掛麵式的「西瓜皮」,逐漸自然留長。
  到了一九七○年代後,小學生原本呆板制式的髮型開始有了較大的變化,男孩子不再以平頭為主,女孩子也不是只有直髮的單一髮式,學校不再硬性規定學生們的頭上風景,但仍會要求男生的頭髮不得過長,而女生雖可燙髮,但髮型不要太怪異。
  時至今日,小學生的髮型已愈來愈多樣化,也愈來愈能展現青春的活力,偶爾還會看到小男孩留着酷炫短髮卻在腦勺處留下一撮長長的髮絲,隨風飄逸,於是你終於明白,原來百年前的清末辮髮,已是現今髮式的流行話語。   日治初期小學生的後腦勺上,不分男女都還拖着長長的辮子(左);後來女學生普遍的髮型是耳下一公分的娃娃頭──河童頭(中);戰後初期小學生的髮型大致延續日治,較為呆板(右)。     大人的小學時代  柿子文化/著

★大朋友、小孩子同教室,老師《三字經》、《唐詩三百首》、四書五經、珠算記帳都要會!
★長辮子變大光頭,齊眉瀏海變河童頭,呆拙得有點萌。
★臺灣的第一首小學校歌,由士林國小(昔日的八芝蘭公學校)開唱……
★畢業典禮上清一色是男孩,老師說青春姑娘要避嫌?
★小學生也要上實習課,放牛、養豬、種地瓜……
★劍道、相撲、拉單槓,要將臺灣小孩變軍人!?
★制服底下的超夯內衣褲,其實是「中美合作麵粉袋」? 你還記得6、7歲第一天上小學的忐忑與期待嗎?
第一本臺灣小孩的百年校園紀事,
跟着400多張珍貴老照片,
回憶300年歷史,走訪70多所老學校,
一翻開就忍不住一直看下去…… 更多精采介紹請按此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