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歐陽修都要租房 宋朝的房地產市場有多紅

清明上河圖(局部)。 大 中 小 南宋的洪邁觀察到,『士大夫發跡壟畝,貴為公卿,謂父祖舊廬為不可居,而更新其宅者多矣……自村畽而遷於邑,自邑而遷於郡者亦多矣』。根據新華網報導,而一個人從農村搬到城市,首先必須解決的就是有個落腳、棲身之所,或購房,或租房,於是便催生了一個火爆的房地產市場。據包偉民先生的估算,北宋後期,汴京市區的人口密度約為12000-13000人/平方公里(單位下同);南宋淳祐年間,臨安府市區內的人口密度約為21000,咸淳年間,甚至可能達到35000。今天紐約、倫敦、巴黎、香港的人口密度大致在8500以下,東京與廣州市區的人口密度為13000,北京約為14000。換言之,宋代特大城市的人口密度居然超過了今天的國際大都市。如此之高的城市人口密度,勢必導致大城市的商品房供不應求,房屋的銷售價與租賃價越推越高,北宋前期,汴京的一套豪宅少說也要上萬貫,一戶普通人家的住房,叫價1300貫;而到了北宋末,京師豪宅的價格更是狂漲至數十萬貫,以購買力折算成人民幣,少說也得5000萬元以上。難怪宋人要感慨說,『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非熏戚世家,居無隙地』。租房族:京官也買不起房由於首都房價太高,宋政府又沒有為所有京官提供官邸,所以許多宋朝官員都買不起京師的房子,只好當了『租房一族』,有北宋名臣韓琦的話為證:『自來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者,比比皆是。』歐陽修官至『知諫院兼判登聞鼓院』,相當於上議院議長兼國家直訴法院院長,還是只能在開封租房子住,而且房子非常簡陋,他曾寫詩發牢騷:『鄰注湧溝竇,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瀦。』這套破舊的古屋,每逢下大雨就浸水。當過御史中丞(相當於下議院議長)的蘇轍,也買不起房子,一直住在出租屋。他的朋友李廌喬遷新宅,蘇轍寫詩相賀,同時也表達了他的『羨慕嫉妒恨』:『我年七十無住宅,斤斧登登亂朝夕。兒孫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人壽八十知已難,從今未死且磐桓。不如君家得眾力,咄嗟便了三十間。』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