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敗就敗在貪吃!滿清崛起的大功臣竟然是這小小一棵的人蔘





人參在中國的藥用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傳統。早在《神農本草經》中稱:

人參,一名人銜,一名鬼蓋。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生山谷。

自古以來,人蔘就是中醫看重的藥材之一,無論是世家大族還是老百姓,對於人參的需求都非常旺盛。東漢許慎所著《說文解字》中說:「參,人參,藥草,出上黨。」可見最早被國人所認知的人參是來源於上黨。而人參的另一個來源是遼東和高麗、百濟、新羅。


▼上黨人參



到明代的時候,因為各朝代的過度採挖,上黨參已近絕跡。根據《本草綱目》和《中國新木草圖誌》的記載,因為統治者對上黨人參的過度採挖,加上到深山採參越來越難,辛苦又沒錢賺,老百姓都不去採參了,於是到了明代的時候,上黨這個地方已經不出人參,人參大多是遼東出產的了。由於明朝有大量的人參需求,而遼東又是女真人生活的地方。於是漢人與女真人開始了大規模的人參貿易


▼在長白山密林中舉辦採挖野山參活動「把頭」為遊客示範採挖野山參



一開始的時候,女真人和明朝廷的貿易是以朝貢的形式進行的。女真人向明朝皇帝進貢,朝廷給予賞賜,名義上是一種禮儀,實際上是一種官方貿易。而在朝貢的期間,朝廷允許使團在所居住的旅館(會同館)開市做買賣三天到五天。

沒多久,這種朝貢貿易就不再滿足雙方的需要了。朝廷嫌參少,女真人嫌錢少,怎麼辦呢?早在永樂3年的時候,雙方就開始在邊境上開放互市。明朝中葉之後,這種邊境貿易變得越來越繁榮。通過這種貿易,女真人一方面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一方面在與漢人的廣泛接觸中,學會了用鐵製造兵器的技術。為女真人的迅速崛起,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但是,長期的人參貿易給明朝國庫帶來巨大的消耗。這裡有個例子,萬曆十一年至十二年,明朝用於購買人參的支出達到3萬兩白銀。
反之,女真人生活樸素、生產力水平低,並不需要購買明朝的絲綢、茶葉、金銀器物等商品。明朝廷國庫裡的錢就花花地流到女真人那裡去了。皇帝也不是傻瓜,一看這個情況不行。怎麼辦呢?




第一種辦法,發動漢人偷偷越境到女真人的地盤去採參。女真人怎麼會肯?手無寸鐵的採參人被女真人追著滿山竄,有的跑回關內,有的跑到朝鮮境內,遼東那是再也不敢去了。

第二種辦法,經濟制裁。萬曆三十五年,明朝突然關閉了遼東互市,停止人參進口。這招果然管用,因為當時還沒有人參保存技術,十多萬今的新鮮人參沒有及時賣出去,女真人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然而,這招也管用不了多久。很快,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就發明了通過蒸煮來將新鮮人參製成干人參進行儲存的方法。朝廷就真的拿女真人一點辦法也沒有了。

明朝時候的中國,已經形成了遠東國際貿易的大格局。一方面是海上貿易,來自葡萄牙、荷蘭的商船,帶著從美洲、歐洲的白銀,交換明朝的瓷器、絲綢;另一方面,明朝把從外國人那裡賺來的錢在轉手交給女真人,換來人參、皮草、牛馬。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健康的」貿易體系,白銀資本在各國流動,各取所需。

可是,剖開明朝廷的資本流向,你會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從外國人那裡賺來的錢,通過稅收進入國庫,又從國庫流到女真人手裡,換來的並不是下一輪生產的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而是供皇家、高官富人們享用的奢侈品。這些東西對增進財富並沒有作用。反倒是女真人,誤打誤撞地採用了歐洲大陸18世紀才流行的「重商主義」的做法,得到了崛起的資本。

16世紀後半葉,明朝陷入銀荒,財政困難;而女真人秣兵厲馬,等待的只是一個機會而已。

轉載自:今日頭條


本帖最後由 hulanlan 於 2015-12-8 11:39 編輯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