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單的爆發,意味着專輯的死亡?

隨着歌單的普及和增長,音樂消費的習慣已經從專輯轉變為單曲,很多音樂人甚至認為專輯已經沒有吸引力了,但這種認知對音樂人和歌迷都可能產生消極的後果。 創作者和歌迷都愛的歌單隨着歌曲數量逐漸龐大、推薦渠道變少,音樂愛好者越來越難發現自己喜歡的歌,因此,根據不同標籤排列的歌曲列表就應運而生,它幫助愛好者們發現自己喜愛的歌曲,整理目前熱度最高的歌曲,從而在流媒體上形成專屬的推薦渠道。而歌單的出現,受益者不僅僅是音樂愛好者。2014年1月,詞曲創作者Perrin Lamb的作品《Everyone』s Got Something》入選了Spotify的熱門歌單,此前一直無人問津的歌從幾千播放量快速增長到百萬,到2015年底已經被播放了1300萬次,從而帶給Perrin 4萬美元的收入。同時,不僅是歌曲版權費用,Perrin粉絲製作的視頻上傳至YouTube后也為其帶來了部分版權收入,可以說Perrin因為Spotify的歌單獲得了此前難以想象的好處。所以,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歌單甚至成為了其連接自己樂迷的橋樑。哪些歌單最受歡迎,可以直接反映出聽眾的需求,創作者們就可以了解究竟打造什麼樣的歌才能獲得更多受眾,從而在音樂銷售平台和流媒體平台獲得更多收入。而流媒體平台上聽眾的反應,也將直接影響廠牌決定是傾注更多金錢在營銷這首單曲上,還是減少損失直接培育下一個樂隊。畢竟對於音樂人和廠牌來說,塑造一個正對粉絲口味的歌曲從來都不易。歌單並非萬能雖然歌單有種種好處,但現在已經出現了一個問題,每當你在某個歌單里發現了一首自己喜歡的歌,經常會興緻勃勃地打開這首歌的音樂人專屬頁面,但「殘酷」的現實是這個歌手的其他歌曲往往會讓你大失所望。這個情況直接指出了音樂行業的一個重大問題,隨着歌單的大熱,音樂人的「熱歌」的確能夠吸引關注,但接下來持續的熱度將如何保持呢?就像曾經的《老鼠愛大米》、《香水有毒》,它們確實火遍中國,但其演唱者楊臣剛、胡楊林之後的歌曲卻沒有人叫得出名。或許你認為他們靠這兩首歌就足夠賺的盆滿缽滿,然而事實是在版權不完善的情況下,只有商演才能獲得收益。但只有一首作品的歌手,能接多久的商演呢?同理,歌單幫助音樂人吸引到了足夠的關注度,但只有持續的好作品才能保持音樂人的熱度。所以周杰倫會定下「一年一專」的約定,BIGBANG用「一月一單」的形式回歸。專輯已老,單曲制勝?現在,越來越多人的聽歌習慣已經由「聽專輯」轉變為了「聽歌單」。近期的一個數據就很好的驗證了這一點。前一段,音樂流媒體巨頭Spotify宣布其Discover weekly的歌單已經擁有了超過4000萬的用戶,並且他們從歌單中收藏自己喜歡的單曲已經超過了50億首。人們的聽歌習慣從「聽專輯」變為「聽單曲」是一個順其自然的發展,「主打歌」大概是最初的誘因之一。曾經為了宣傳專輯,一些朗朗上口易於傳唱的歌曲被當做主打歌推往電台等渠道,確實為專輯的銷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隨着主打歌重要性的凸顯,對於專輯中非主打的歌曲,從歌迷到音樂人、唱片公司,傾注的精力越來越少,最終形成了「專輯大部分歌曲總會被遺忘」的想法。確實,在現在這個注意力難以集中的時代,音樂專輯已經因為其昂貴的製作成本被掛上了笨重、臃腫的標籤,在難以推廣的同時也漸漸難以滿足聽眾的需求。最近幾年,許多音樂人都放棄了製作專輯,轉而選擇了能與粉絲快速產生聯繫的形式——單曲。但從什麼時候變成單曲是最純粹的藝術商業化代表,專輯卻很難商業化了呢?在60、70年代的專輯黃金期,樂隊都是竭盡全力用自己的作品來打破流行電台的審美邊界,而正因如此,培養了讓《Pet Sounds》和《Graceland》這種專輯進入到可商業化音樂範疇的品味。說到近兩年,Adele專輯《25》的首周銷量達338萬張,2014年Taylor Swift專輯《1989》首周銷量達128.7萬張,都能看到專輯仍然具有一定的商業能力。只不過專輯的創作時間過長,在信息紛雜的年代,用一年的時間換取一張好的作品,已經難以跟上「現代商業」的腳步。擁有多方價值的專輯就在大家都不看好專輯的情況下,為什麼真正的大牌歌手仍然以專輯為單位發表作品?對於音樂人來說,歌曲是他們的作品,但其實專輯是與歌曲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種作品形式。它不僅僅是承載歌曲的媒介,更是音樂人用心設計的成果。如果你曾按照歌曲順序認真聽過一張專輯,那麼你很可能發現了創作者一些隱藏的彩蛋,或者更深層次的感受到了某張專輯想傳達的情緒。這些只有認真傾聽才能與創作者產生的共鳴,只存在於「專輯」這種形式當中。強調主打單曲的歌單誠然擁有不可否認的作用,但在一個標籤下持續聽同類型音樂久了,自然會覺得無聊。Highline Records的經理Heather Willensky說道:「現在,如果忽視人聲和音樂人的關聯性,那我們幾乎淹沒在了充斥着好聲音、卻完全沒新意的音樂海洋中。如果市場中只有服務歌迷的歌曲,那麼我幾乎無法想象未來的音樂環境將會是怎樣。」聽專輯的人可能是小眾,但他們在數字音樂領域擁有長尾效應。雖然生產專輯的音樂人,不能快速得到好處,但這類音樂人利用相同的韻律和營銷工具,可以讓他們找到欣賞自己的聽眾,而這些聽眾一旦被發現,將極有可能轉化為死忠粉。 另外,當粉絲們熟悉表演者的歌曲后往往會希望見到表演者本人,像那些擁有多張優秀專輯的獨立音樂人Courtney Barnett、St.Vincent和Mac DeMarco,每次大場館的巡演票都能賣光。所以專輯粉的特點就是他們有很強的看巡演需求。在舞台上主唱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大家一起唱」,而只有那些擁有豐富曲庫的樂隊才可以製造更多這樣的現場互動。隨着消費娛樂的時代來臨,專輯變得逐漸被忽視,眾多的發行模式讓音樂人可以決定創作什麼、服務哪些人。也許單曲會成為音樂人們最愛的形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專輯仍然擁有其特殊的作用與價值。曾經一位唱片公司的老闆說道:「雖然現在專輯不好賣了,但我們還是會承諾給音樂人們出專輯,因為這不僅是他們作品呈現的最好形式,它本身也具有多方價值。」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娛樂新聞資訊?
下載【GigCasa 激趣網】手機應用Android版 iPhone版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