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弟」明明是親人,,為何變「同性戀」和髒話?
/曉明老師很會玩(火)啊.../
跑慢了,便會丟掉鼻子?從小便聽爸媽催促:「快呀!走得么,冇(mǎo)鼻哥。」
「么」在廣東話中是慢的意思,有用同音的「摩」代替「么」,「鼻哥」即鼻子,是句很古老的廣東話,走得么,當然就會冇鼻哥。但想象一下,對於一個未懂事的小朋友是何等可怕的事,用來嚇唬要走快點或加快動作,精髓在於短短六個字既押韻又順口、又有畫面,效果直接,勝過千言萬語的大道理。
為何用「摩」來形容慢?有傳往日佛山一富戶聘有一家佣,家佣表面勤快,但每件事情皆是左摩一摩、右摩一摩,摩了半天事情還是擱在那裡,
故開始流行凡是有人做事慢吞吞都被指「摩」。「走得么,冇鼻哥」這句順口溜有成人版:
「契弟走得摩」。成人哪會相信動作慢會掉鼻子,改用「契弟」代替鼻子,那「契弟」是什麼洪水猛獸,比掉鼻子更能威嚇成人?
廣東人的「契」即結誼,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為如親人般的關係,有些人為隆重其事,會舉行上契儀式,甚至大排筵席擺上契酒。
按俗例誼母誼父(即乾媽乾爹)要送一對足金筷子和飯碗給誼子或誼女,喻意豐衣足食。當年汪明荃跟只有幾歲的謝婷婷結為誼母誼女,還在學走路的謝婷婷向汪明荃跪地叩頭奉茶,汪明荃就送給婷婷足金筷子及飯碗,成為香港娛樂版頭條。
/謝婷婷(左)與汪明荃(右)/契媽即誼母,契爺即誼父,契女即誼女,契哥即誼兄,如此類推,但千萬別稱誼弟做「契弟」,因「契弟」含極大貶意,
在古代的福建、廣東的習俗,如叫契兄弟即指男同性戀的關係。 「契兄弟」的原意是結拜兄弟,本來並沒有男同性戀的意思,後來為何演變成到有了這個意思? 據指舊日廣州西關的光雅里有五、六間棺材鋪,每間都養了幾個哭郎,全都唇紅齒白、皮膚光滑,因為哭郎入息微薄,
所以兼任男妓,顧客男女不拘,導致「契弟」被污名化。 表示同性戀含義的「契弟」也傳到北方,出現在四大名著《紅樓夢》第九回一段話中:「原來薛蟠自來王夫人處后,便知有一家學,學中廣有青年子弟,不免動了龍陽之興,因此也假來年上學讀書……卻不曾有一些兒進益,只圖結交些契弟。」
在白先勇的小說《玉卿嫂》中,女主角和她的「乾弟弟」慶生也有性關係。
/影視劇《玉卿嫂》/
時至今日,「契弟」引申出其他意思,常用來罵人、或指做事情差勁的人,即「王八蛋」、「賤人」或「笨蛋」之意,如指某人「做契弟」即指他遭殃或倒霉;另一方面,也用來形容搗鬼、搗亂的人。
所以「走得摩會變契弟」就像個惡咒, 意賅言簡,一聽就知道必需加快動作。不過到了很多人用粗話當作好友問候語的今天,不少鐵兄弟互稱對方做「契弟」以示關係極佳,但如叫陌生人做「契弟」就如叫人作「王八蛋」、「下三濫」,必惹麻煩了,屆時真是「走得么,冇鼻哥!」
轉載須徵得本頭條號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想在手機閱讀更多
娛樂新聞資訊?
下載【GigCasa 激趣網】手機應用Android版 iPhone版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