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免也太大把!揭秘清末獨有的怪兵器---擡槍 越大支真的就越威猛嗎?

parsetable('', '', '[tr][td]

兩個人以上才能稱之為「擡」顧名思義,擡槍、擡炮就是指需兩人或兩人以上才能操作的武器。擡槍實際是一把放大的火槍,結構與一般兵丁鳥槍相同,整槍尺寸多在2米左右,射程更遠;擡炮與擡槍結構無異,只是重量更沉、口徑更大、裝藥量更多、殺傷威力更強而已。以口徑2釐米以下為槍,2釐米以上為炮的分類看,多數擡炮口徑在2釐米左方,基本處於槍與炮的臨界線,可以將其視之為大口徑火槍。為方便起見,我們一般將擡炮與擡槍統稱為擡槍。


▲1860年代時清軍使用擡槍作戰圖
18世紀末的中國農民暴動連年不斷,起義軍常常在山嶽地區與清軍鬥爭。此種環境下作戰,清軍的重炮很難發揮作用,因此,一種重30多斤的大型火繩槍擡槍應運而生。擡槍是中國獨有的火器,也是清代少有的火器發明之一,英文中甚至有專指它的特有名詞「J in一gall」或「Gingal」。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擡槍是基於明代九頭鳥銃的形制上改進的。

擡槍不必車載馬馱,只需兩人即可攜帶、操作,且火力較強。在19世紀中葉兩次鴉片戰爭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戰爭中,擡槍一直是清軍使用的主力火器。19世紀末的中法、中日戰爭以及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清軍依然在使用。擡槍發射時須兩人操縱,一人在前充當槍架,將槍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準發射,據說射擊者常常被後座力頂翻在地。更大型的擡槍還配有兩腳或三腳支架,操作人數可達5人。


▲近代士兵在戰場上使用擡槍

擡槍的結構隨武器的發展而更新,除早期擁有火繩、火帽去發裝置的前裝擡槍桿,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帶槍栓的後膛擡槍。清朝重臣曾多次提及擡槍在對日作戰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並請求清廷下令各地軍工廠加快趕製。當時的金陵製造局、廣東製造局,天津行營、湖北槍炮江南製造局等均有生產。事實上,擡槍的效能並不優越,它射程雖比一般步槍遠、可達2000米4000米,但在這一距離內,擡槍手常遭到敵方火炮的攻擊和壓制,因此威力很難發揮。


▲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聯軍繳獲的義和團武器圖片,照片中的擡槍為帶槍栓的後膛槍。

擁有如此遠射程的擡槍,其照門刻度卻常常設定在500米以內,這樣,想擊中更遠處的目標也就無精度可言。所以,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就在報告中指出,擡槍還沒有步槍造成的威脅大。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擡槍逐漸退出了中國正規部隊,但一些地方小型兵工廠仍在生產。


▲流失到國外的擡槍

如2006年《南國今報》曾報道,廣西柳州市柳城縣東泉鎖雷塘村村民在拆租屋時發現了一隻長2.23米、重15千克的火帽擊髮式前裝擡槍,槍管刻有「民國十年(1921年)聯益工廠造」字樣,並帶有編號。這說明,民國時期還有軍民在使用擡槍,主要用它來對付土匪和後來的日本侵略軍。


▲重型擡槍裝在腳架上發射

不過,也有用鳥槍打坦克的記載,1926年南口之戰中,馮玉祥的國民軍就曾用鳥槍繳獲過四輛奉軍坦克。擡槍除發射彈丸外,還能發射霰彈,近距離殺傷力極大。當時奉軍使用的是從法國購買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這種早期坦克中的駕駛員需要通過車上直接開出的觀察縫對外進行觀測和射擊,馮玉祥軍正是利用坦克觀察縫無防護的弱點、用鳥槍對其發射霰彈,以擊傷、擊瞎駕駛員眼睛的方式來使坦克癱瘓。從作戰效果看,有如此威力的鳥槍可能就是擡槍。


▲歐洲人展示演示繳獲的火帽擡炮圖片

抗日戰爭時期,依然有用擡槍有效打擊日本侵略軍的例子。當時河北白洋澱地區以獵戶為主組成的抗日游擊隊,將獵雁用的大擡杆(擡槍)成排地固定在船上發射鐵砂子等霰彈,成功伏擊了日軍水上機動船,沉重打擊了進犯白洋澱日偽軍的囂張氣焰。因大擡杆需要通過火門引發,游擊隊擔心火藥被水浸溼無法使用、就將雁翎插在火門上防水防雨,這也成了雁翎隊名稱的來歷。雁翎隊的事蹟極大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也使擡槍這種古老的武器再次榮光煥發。


這麼大一把火槍我也是醉了...當初設計這麼大把,不知道是為了射更遠還是火力更強?不過也因為有這把獨特的步槍,成為中國舊時代的特色了。

資料來源:冷兵器研究室
[/td]
[/tr]')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