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的人都用這三種共同的方式表達「你說啥」




這是一份來自《大西洋月刊》的報告,他們說,世界各地的人們表達“你說啥”的方式都差不多。
三年前,語言學家 Mark Dingemanse 和 Nick Enfield 就發現“Huh?”(哈?蛤?)似乎是一種世界通用語,它在人類的 31 種語言中都用來表達“你說啥”。在英、法、日、韓、荷蘭、西班牙以及漢語中都有拼寫不同而發音類似“huh”的詞,用以傳達疑惑、向對方尋求確認。


一般來說,同樣的意思在不同的語言裡會有截然不同的發音,這是語言學中“符號的任意性”原則( the arbitrariness of the sign ),一個簡單的栗子是:“狗”的英語發音是dog,日語是 inu,法語是 chien,基本不搭邊。而“蛤”卻能跨越那麼多種語言保持高度的相似性,也是一件挺神奇的事。

研究者認為,語言是多樣的,但對話有一些共同的規則。人們總是要保證對話的暢通無阻,你來我往的交談往往間隔只有 0.2 秒,當我們沒理解對方的話時,就需要迅速向他發出信號,這個信號必須簡短,不用花時間組織語言,而且最好是帶有詢問性質的,這樣才能讓對方明白他應該再次做出解釋;在各種語言中都有這樣的需求,於是它們在相同的會話情境下趨同演化出了“huh”這個通用的信號。
刊登在 PLoS One 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除了“蛤”,人們還有兩種通用的消除疑惑的方式:
一是詢問特定的關鍵詞,比方說,如果沒聽清對方的“小王今晚要去吃螺螄粉”,你可以問“誰?”“吃啥?”“什麼時候?”……

二是重複對方的話以尋求確認,“他也要去哦?”這樣。

看起來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但研究者說不是這樣的,有的語言裡甚至連表達數量的“1”、“2”、“許多”這些詞都沒有,卻都有類似的方式來消除誤會。而且,只有人類的交流體系中纔有這樣用以澄清的語言結構。這項研究還顯示,人們在交談時平均每 90 秒可能就需要一次信息確認。

說到底,人類是最渴望彼此理解的動物,而生活中又總是充滿了小小的誤會。沒弄明白問一句“蛤?”總是沒什麼錯的,畢竟生活不是聽力考試。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