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的歷史:源自信仰還是迫於無奈?

其實,最早的的時候人多是吃素食的。鑽木取火這一方法普及之前,吃肉對人的身體傷害極大。《韓非子·五蠹》記載,「傷害腹胃,民多疾病」的罪魁禍首就是「果蓏蚌蛤」。這其中,素果蓏還好說,葷蚌蛤最容易生事,主要問題是寄生蟲多,且容易變質。這還是河鮮,要是獸肉,就更不讓人放心。所以,墨子說:「古之氏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他認為在人類學會食品再加工之前,只吃素食。在有肉吃的情況下,能夠意識到素食的重要,最早見於《呂氏春秋》。這本書中明確提出:「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黃帝內經》則認為最好的飲食搭配應該是「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黃帝內經》的成書時間據今專家考證應該在漢朝,那正是一個素食大發展的時代。 最偉大的素食就是在漢朝發明的。這個功勞與淮南王劉安有關。劉安在歷史上算是個悲劇人物,本人才華橫溢,招賢納士,學呂不韋廣招門客,編了後世流傳的《淮南子》。可惜有人去漢武帝那裡告他謀反,劉安覺得身家難保,沒等漢武帝採取措施,便畏罪自殺了。因劉安平日愛煉丹,所以他死後,大家都以為他吃了丹藥,升天而去,還說,那些沒吃完的丹藥被家裡的雞狗們吃了,也跟着「飛得更高」,由此傳出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典故。不過,劉安愛煉丹倒假不了,並且有一定名聲,也恰恰因為這個愛好,無意間煉出了最偉大的素食——豆腐。豆腐在素食之中的重要性非常顯著。素齋離不了豆腐,葷菜也歡迎豆腐;家常便飯離不了豆腐,滿漢全席也不能沒豆腐。在那些簡樸而又正式的宴席,豆腐更是不可或缺。舊時喪俗中,喪家準備的飯菜以豆腐為主,因為白色是喪事之主色,所以去喪家弔唁吃飯稱作吃豆腐飯。有人說,真正意義上的素食,依賴佛教的興盛,其實並不盡然。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時,教規並未明確規定禁止葷食。到了南北朝,佛教盛行,素食迅速普及,不光和尚吃素食,施主、香客、朝拜者也都以素食為時尚。佛教對素食影響巨大,但還有一種文化,比佛教更早就已經以身作則踐行素食理念,是道教。老莊清靜淡泊的思想和素食是一脈相承的。《莊子》上說「蔬食以遨遊,泛若不採之舟。」道教出現之後,講究修身養性,最高境界是長生不老、化羽成仙。到了宋朝,素食是開始專業化了。《東京夢華錄》和《夢梁錄》上多有記載。北宋首都汴梁已經有了專做素食的菜館,南宋首都臨安流行的素食有上百種,能當相聲《報菜名》說。諸多素食菜名中,帶「假」字的最多。例如「假炙鴨」「假蛤蜊」「假羊時件」「假驢時件」「假煎白腸」,說明老百姓對素食的最高追求是能夠取代肉食,通過對視覺和味覺的瞞騙,以假亂真。像「奪真雞」,從名字上就透著一種咬牙切齒要把真雞取而代之的氣魄。據說這道菜完全用蔬菜和豆製品加工,形象和質地都非常逼真,切開整雞時,雞絲儼然可見。我老家現在過年時有道菜叫「素雞」,不知是不是受了「奪真雞」影響。素食登峰造極是在清代,形成了流派和理論。《隨園食單》專門有「雜素菜單」一節。純素的菜有「慶元豆腐」「素燒鵝」「茄二法」「煨木耳」「芋煨白菜」「香珠豆」「楊花菜」等。袁牧還借家廚王小余之口說:「一芹一菹皆珍怪。」將素食的美味提到極高的地位。薛寶辰撰寫的《素食說略》,記述了二百多種素食,堪稱一部素食百科全書。如果看一部吃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素食是其中一直涌動的潛流。從主動吃到被動吃,再到主動吃,滄海已變桑田。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