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給日本人後 《金融時報》決定罷工



據路透社19日報道,由於不滿日本經濟新聞在收購英國《金融時報》後提出的養老金制度改革方案,《金融時報》的編輯記者們經過投票後,一致決定舉行罷工。英國記者聯盟(NUJ)表示,超過三分之二的工作人員進行了投票,其中92%支持罷工。日本經濟新聞在收購《金融時報》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其中一部分內容涉及編輯記者的養老金。根據方案,日經新聞打算每年從養老金中撥出400萬英鎊(612萬美元)用於支付該報辦公大樓的租金。這就意味著員工的養老金收入將減少近30%。英國記者聯盟駐《金融時報》代表斯蒂夫·伯德(Steve Bird)說,現在公司的高管已經“徹底失去了員工的信任”,包括“高級記者們”的信任。伯德還表示,“我們將尋求同新的僱主進行對話,希望他們能明確承諾不削減我們的養老金。”一些記者擔心,如果日經新聞社不對政策進行修改,可能造成優秀員工的流失。許多資深員工並不缺就業機會,只是一直對報社秉持忠誠的態度。本周早些時候,管理層提出了新的方案,表示只會在2016年一年削減400萬英鎊的養老金。NUJ於周四下午三點(北京時間周四晚11點)進行了討論,討論的結果是——罷工。《金融時報》及其總編輯萊昂內爾•巴貝爾尚未對此發表評論。3個多月前,日本經濟新聞社斥資13億美元從培生集團手中買下了《金融時報》。此次的收購價是《金融時報》2014年營業收入的35倍。這起收購定於本月月底前完成。跟其他紙媒相比,《金融時報》擁有更加忠實的讀者群,而且互聯網轉型也做得很成功。該報上次因為不滿薪酬而罷工是在2012年2月份。當時管理層提出加薪2%,其中的三分之一作為績效工資。不過2011年該報的利潤增長了27%,而且善於挖料的記者們發現,集團CEO約翰·雷丁(John Ridding)2010年的薪酬高達92.8萬英鎊。為什麼要砍福利?那麼,日經新聞為什麼要削減員工福利呢?因為英國記者的福利比日本記者高?事實並非如此。“當這個國家不在最佳狀態時,記者是啟迪人們靈感的一群人。”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如是說。在政界嶄露頭角之前,他曾經做過隨軍記者,對這種職業有深刻的體驗。如今在英國,記者尚能算是一份體面的工作,但距離高收入相去甚遠。據傳媒圈網站報道,英國國家記者培訓理事會在2013年公布的調查結果,在一家普通報社工作的記者,年平均工資為22250英鎊(約21萬人民幣)。在英國做記者,工資和工作年限有比較大的關係。擁有五年工作經驗的記者,年薪平均為25000英鎊(約24萬人民幣),而從業十年或者更久的資深記者,年薪可達35000到40000英鎊(約34萬到38萬人民幣)。相比之下,日本記者收入要好得多。處於高收入圈的《朝日新聞》,25至30歲的記者的年收入為1000萬日元(約50萬人民幣),30~40歲的為1200萬日元(約60萬人民幣),40~50歲的則為1300萬至1400萬日元(約65萬至70萬人民幣)。《朝日新聞》、《讀賣新聞》和《日本經濟新聞》的工資大致相等,《每日新聞》和《產經新聞》為其一半左右,共同社則為8至9成水平。但因為日本經濟持續不景氣,雖然記者的工資有所下降,但比起其他工薪階層,其收入之高還是另其他行業望洋興嘆。那麼,日經新聞削減福利唯一的原因,可能只有經費緊張這一項了。日經買FT花費高達13億美元(約合1600億日元),但日經2014年全年的凈利潤僅為102.9億日元,現金儲備為1030億日元,加上有價證券資產也不足1400億日元。可見,日經新聞的現金流還未充足到購買《金融時報》的地步。眼看這個月月底就要完成收購,目前日經新聞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