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張鐵林上當了 怎樣找到真的仁波切



前幾天,關於“皇阿瑪”張鐵林做了“活佛”的消息再次點燃了網路。視頻中,張鐵林在一段不符合藏傳佛教宗教儀軌的儀式中被香港“白瑪奧色法王”賜予法號、法衣、法器等物品,並受獻曼扎、蓮師像、經書等。關於商界名流、演藝明星皈依藏傳佛教的消息這幾年不絕於耳。有分析文章指出,這種現象體現了某種“有產階級的身份焦慮。”大帽子這麼一扣,似乎就把作者自己與皈依者劃清了界限,頗有種“我不焦慮”或是“我雖焦慮,但不至淪落至此”的傲嬌。其實有產階級與佛教的緣分,並非當代的產物。早在佛教傳至中國以後,就和“成功人士”脫不開關係。比如漢明帝修了中國第一座寺廟——白馬寺,玄奘大師從西域回來長期伴隨唐高宗左右、元世祖封薩迦派八思巴大師為“國師”、清時乾隆皇帝把出生地(雍親王府)改成藏傳佛教寺廟——雍和宮等等。把皈依看成是現代病,顯然是不客觀的。關於為什麼那麼多功成名就的人物會崇敬宗教,我覺得不可簡單地歸為心靈空虛。休斯頓·史密斯在名著《人的宗教》里認為,除了滿足簡單的吃飽穿暖之外,人還有進取心和功利心,而在這些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又要開始追求更高遠的目標——不朽。可惜人生有限而世界無限,以有限求無限,怎麼可得呢?正在人們發愁的時候,提倡“因果”、“輪迴”的佛教恰好對這個人生最大的難題給出了迷人的答案。這也就可以部分解釋,為何如今很多成功人士對藏傳佛教特別痴迷,因為它的“轉世”制度,是我國宗教中獨有的。既然皈依藏傳佛教本是件無可厚非的事情,我們今天乾脆就來放出一份大福利,如果你對藏傳佛教感興趣,要怎麼在魚龍混雜的仁波切中找到一位真正的仁波切呢?首先,看品牌。現代人流行跑步,跑步的人需要一雙合腳的跑鞋。有艾斯克斯、索康尼,也有耐克、阿迪達斯,看個人的需求不同。藏傳佛教也分為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等,每個都有來頭,說出來都是杠杠的。寧瑪派(俗稱紅教)是藏傳佛教在西藏各教派中最悠久的教派,比其他教派的形成早300餘年。因為是西藏前弘期所傳的佛教,因此被稱為寧瑪(舊)教。該教奉蓮花生大師為鼻祖,傳教通過師徒單傳,教徒分散各地,可以從事生產,也可以娶妻生子,沒有正規的學經制度。噶當派是西藏後弘期最早出現的教派,奉阿底峽大師為祖。“噶當”的意思是把一切佛語都作為僧人修行全過程的指導,應該不分優劣、不折不扣地付諸實踐。這一派可以說奠定了後期所有藏傳佛教的思想基礎。薩迦派(俗稱花教)最早出現在西藏薩迦地區,母寺是薩迦寺,教派也叫薩迦派。這一派在元朝風光無限,首領八思巴大師被封為“國師”。薩迦派規定,僧人可以娶妻生子,但生子後就再不能接近婦女,並從一開始就決定法位以家族相傳的形式延續,薩迦政教兩權都集中在薩迦家族手中。噶舉派(俗稱白教)是寧瑪派之後在藏區具有非常大影響的教派,藏傳活佛轉世制度就是從噶瑪噶舉派開始的。這一派著重密法、強調刻苦修身,主修大手印法,通過師徒口耳相承。格魯派(黃教)就更是大名鼎鼎。該教勢力遍及藏區,為以前藏傳佛教各派無法比擬,班禪、達賴都是這一派的活佛。格魯派重視僧侶的學院教育,有一套嚴格的教學管理制度。除此之外,每派在神學理論、修法上都有差別。比如在“勝義”和“世俗”二諦的理解上,噶當、格魯派持“應承中觀見”,而寧瑪、薩迦、噶舉等派為“大中觀見”,覺囊派持“他空見”;在修習方法上,噶當派主修菩提道,噶舉、寧瑪、薩迦派主修“精要四支”、“蓮花生大師八大成就法”、“不越薩迦寺門紅三法”等密法,格魯派則主張顯密兼修。所以,如果要求佛法,至少得像買球鞋一樣對這些品牌的區別都有些了解,遇到信口雌黃、前言不搭後語的假仁波切,自然就好分辨了。其次,看品級。品牌選對了,就萬無一失了嗎?還得小心買到次品。因此還得看看品級如何。選擇仁波切也是這樣。所謂“仁波切”,是藏族對於一般活佛的稱呼,而我們所稱“活佛”原意是“化身”,並不是真的佛。因此,活佛沒有通過嚴格的教育培養,也是傳不好佛法的。而且,在活佛轉世制度實行之初,只有在教派內的高僧大德圓寂後才採用。後來這個制度被濫用了,既不限於教派或高級僧侶,也不問學識如何,只要有一定財力就可以“申請”到一個活佛的資格,開創出一個新的活佛轉世系統。清乾隆年間,在理藩院正式註冊的呼圖克圖一級大活佛(僅格魯派)有148位,到了清末增至160位。而沒有呼圖克圖職銜的活佛,50年代中期有學者估計大約有3000-4000名。到如今,甚至有“朝陽區三十萬散養仁波切”的笑談。其實,自古以來藏傳佛教擁有較好的宗教教育體系。早在公元8世紀,贊普次松德贊就在聘請印度和藏族僧侶13人為教師,招收學僧25人,學習藏文和佛教教法,確立了藏傳佛教最早的寺院教育。藏傳佛教各派在悠久的傳承中,也各有獨特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在完成艱苦的學習之後,各派還會授予學僧學位認證,比如噶當派、格魯派有“格西”(善知識或良師)學位,薩迦派的學僧最高可獲得“班欽”(大學者)的稱號。如果對各派的學位認證半信半疑,總該相信國家級認證標準吧。在我國確立新的藏傳佛教學銜體系中,分為禪然巴(初級)、智然巴(中級)、拓然巴(高級)三級。2004年,作為我國藏傳佛教的最高學府的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成立了藏傳佛教高級學銜評審委員會,並經國家宗教局批准,培養“拓然巴”和“智然巴”兩級學銜,成功獲得學銜的僧人被授予學銜證書。拉薩色拉寺經師、管委會副主任扎西堅才就是第一屆“拓然巴”高級學銜的獲得者。跟著有“質量認證”的師父學佛法,才能避免誤入歧途不是?我得給諸位躍躍欲試的讀者潑盆涼水。有首偈子概括了中國佛教八個宗派的特點:“密富禪貧方便凈,唯識耐煩嘉祥空。傳統華嚴修身律,義理組織天台宗。”雖然不完全正確,倒有那麼點意思。其中“密富”說的就是學密宗(東密和藏密)得是有錢人。即便不說各種法器、壇場,僅供養上師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大概,這也就是某些成功人士崇奉藏傳佛教的隱性原因吧。身份的象徵,不是嗎?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