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太大」辭職女記者:我像案板上的魚



不久前,因為一封特別的辭職信,武漢某媒體女記者彭玲玲火了。“我的胸太大,這裡裝不下。”略帶挑釁的調侃,讓這封辭職信很快刷屏媒體圈。隨後,一篇同名作者的文章被網友扒出,解釋了這封辭職信背後有些一言難盡的故事。一封抓人眼球的辭職信,和一篇揭露媒體生態的文章,迅速傳出小圈子,將當事人推到輿論風口。出於對媒體人的複雜印象,網友中有人同情,有人調侃,也有人批評記者又“不擇手段博眼球”,甚至懷疑這是當事媒體在刻意炒作。今天(27日),彭玲玲在個人的微信公眾號發文回應,標題是《彭玲玲:我的名字像案板上的一條魚》。當事人說,火了是個意外,所以對隨之而來的批評、質疑甚至謾罵感到委屈、憤怒。“(在辭職這件事上)我只是個受了些委屈的普通人,想在自己的小空間里,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說出來。但即使這樣也不讓我說話,這令人憤怒。”“我的名字像案板上的一條魚,誰都可以捏一捏,或踩上一腳。沒有人關心‘彭玲玲’這三個字背後的那個人,有些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當然,這就是輿論、這就是媒體。我沒有資格進行報怨,因為我曾經就是其中的一環。”以下是回應文章:《彭玲玲:我的名字像案板上的一條魚》我叫彭玲玲,原是武漢一家媒體的記者,後來因一封辭職信,弄得滿城風雨。謾罵者有之、支持者有之,還有人在打聽我的長相、身高,及家庭背景。朋友說,當媒體人變成當事人,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同事勸我,不要上網,不要刷朋友圈,過兩天就平息了。但我仍拿著手機,試圖了解那個備受爭議的我。我想,當一個人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處境,她的經歷也必定是有意義的。所以,我仍然心存感恩。我沒有可供期許的外貌,更沒有顯赫的家世。我是那種在街上走百步就能遇到的普通人,而我所尋求的,也只是一份有尊嚴的普通的生活。所以,我無心,更是無力,去對抗任何人、任何組織。辭職,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是生活中的一次重要選擇,而文字表述,是我堅持多年的習慣。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告別武漢: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只是一種個人感受,一次在生活轉折處的記錄。12日離開武漢,14日寫完文章。當時的心情是抑鬱的,不知道要將文章放在哪裡。16日,我乾脆將它發在個人公眾號上。那時,我的這個公眾號粉絲只有181位,有些文章的點擊才一百多,最高的一篇也才一千多。但文章出乎我的意料,刷爆了朋友圈。短短几個小時,點擊就達一萬六千多。但短短几個小時後,文章被刪除。隨後,授權轉載的幾家自媒體上的內容,也被刪除。我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對抗者,如果說是,那一定是有些人臆想出來的。我只是個受了些委屈的普通人,想在自己的小空間里,把自己真實的感受說出來。但即使這樣也不讓我說話,這令人憤怒。我討厭退縮。16日晚11點多,我設定了一個預覽版,得以將內容重新發布。17日,同事代我遞交辭職報告。在那樣一種狀態之下,我不知道如何釋放我的情緒。我不是聖人,更不是神,我或許還有著自身的淺薄和任性。但我想要在任何時候,都能真實地表達自己。有的人在著力地掩蓋真相,有的人卻在努力地揭開。真實,是這個世界本質與表象的節點,也是這個世界最重要和最缺失的東西。說堅守也好,說執迷不悟也好,我遵從我內心的感受。離職的同事建了一個微信群,一開始才十來個人,後來又加了些人進來。18日下午四點多,我正和同事聊得歡。僅僅是為了逗樂,我在群里曬出自己的辭職報告。當時同事們都樂開花了,紛紛說要分享在朋友圈,我幾乎來不及一一回復,辭職的圖片就傳了出去。僅僅幾分鐘時間,圖片在各大媒體群瘋傳,然後是微博。我心驚肉跳。見我急了,同事們又趕忙去給我撲火,請求那些轉載了圖片的人將其刪除。許多接到請求的好心媒體同行,都將其刪掉。但情況還是失控了,前後時間不超過十分鐘。接下來的幾天,那頁辭職報告登上各大門戶網站頭條。我記得,代我遞交辭職報告時,同事猶疑地問我,你真的要這麼寫嗎?那時我在長沙的家裡,正閱讀著龍應台的一本散文集。我堅定地說,就這樣寫吧。生活這樣荒誕,人生處處是無奈,何不調侃下自己,何不黑色幽默一下?“胸”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個器官,它還應該是一個胸懷(心胸),一種信念。接著便是一波又一波的壓力。除開網友的質疑與謾罵,還有人對我說,“要注意個人安全”;“一個個人怎能對抗一個體制”;“你再這樣鬧下去,別人恐怕要對你下手段”。提醒我的人,有些是出於好心,有些大概是警告。當然,至今為止,我仍是安全的。有好幾天,我呆在屋內,經歷不安、焦慮,還有恐懼,即使是那麼幾分鐘的慌張。我不知道如何來看待自己,如何來看待世界。我本無心與什麼組織對抗,卻又不幸被逼迫成一個反抗者,有人向來善於這樣操作,卻又不能如願。而這一切,都不是作為普通人的我,所應該承受的。20日,我給爸爸打電話,小翼翼地在問,網上的事,你知道了么?我以為等來的,同樣會是一頓指責。爸爸卻在電話里平靜地說,早看到了,寫得好,爸爸支持你。那一刻,我感受到有光在心裡湧現。與此同時,還有許多用人單位對我發出邀請,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等,各個不同的城市和不同的行業,有些工作,還是我之前可望而不可及的。因辭職時就有了自己的打算,我只能將其一一委婉拒絕。再次感謝這些用人單位。而另外一些人,卻在藉此事搏眼球。有個別評論員,在沒弄清前提的情況下武斷評論;有些媒體高調地向我拋橄欖枝。有些單位用“胸”作為噱頭進行招聘。任何人都可以拿這件事炒一炒,發表觀點。我的名字像案板上的一條魚,誰都可以捏一捏,或踩上一腳。沒有人關心“彭玲玲”這三個字背後的那個人,有些什麼樣的想法和感受。當然,這就是輿論、這就是媒體。我沒有資格進行報怨,因為我曾經就是其中的一環。這不得不讓我對之前的工作有一個深度地思考:我應該懷抱著怎樣的價值觀,以及,我該如何傳遞我的價值。我更加堅定地想要去做一個自媒體。我渴望自由而舒服地活著。我更加不懼怕挑戰,甚至是失敗。在此之前,我沒有接受任何一家媒體的採訪,我並不想炒作。而此刻的回應,是承受巨大壓力之後的一個釋放,因為26日是個特殊的日子,願我的同事們都能有個好歸宿。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