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網路新詞/付出感 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
付出感。 大 中 小 付出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補償心理,但不代表這就是正確的。往往要順著天意做事,逆著個性做人,我們才能擁有更加精彩順遂的人生。根據互動百科解釋,比如在婚姻關係中,為彼此付出本來是件幸福的事兒,但度掌握不好,就會成為彼此的枷鎖,成為婚姻的殺手。不應讓付出感謀殺你的人際關係,全然的投入去愛自己身邊的人,因為有機會為了自己熱愛的一切付出,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種類
以下幾種人易成為在婚姻中讓人倍感壓力的『付出感』人格。第一種,自我意識不夠強者。這類人會在兩性關係中過於依附於對方。比如經濟上不夠獨立、情感上或者心理上過於依賴對方。一旦進入婚姻,容易完全放棄自我。第二種,過於追求完美者。這類人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自己做了事情或者有所付出後,會希望得到對方相關的反饋。人與人相處,有一個『黃金法則』,即你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對方。而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人們按照『反黃金法則』行事,即你希望怎麼對待別人,就希望別人也如此對你。如果得不到相應期望,就會大為惱火。第三種,自我價值感低者。這類人屬於『討好型』人格,希望自己所做能使所有人的滿意。這類人往往是自小沒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察言觀色、迎合他人成為他們的生存法則。因而,這類人主導性會比較差,容易盲從他人,喪失自我。對於『付出感』而言,你不能決定對方是否接受你的付出,但你可以決定是否要付出或者停止自己的付出。
表現
親情通常,我們的父母是付出感最強烈的那個人。小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我含辛茹苦把你養大,為什麼你不能像隔壁家的小孩一樣乖?』 『我為了方便你讀書把家都搬到學校旁邊去了,為什麼你還是考不了前三名?』長大後,這樣的聲音也不絕於耳:『你要是堅持跟某某結婚,我就當沒有你這個孩子。』 『你去那麼遠的地方工作我們老了怎麼辦?這個孩子真是白養了!』 『你要是還當我是你媽(爸)就安安心心做我給你安排的工作。』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 喜歡這篇嗎?快分享吧! |
前一頁
後一頁